Rss & SiteMap

邮资封片简论坛 http://www.caijin.net/bbs/

邮资封片简论坛是国内知名的集邮收藏讨论站点,主要讨论邮资封片简、邮政用品集邮,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2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2][3][4] [5] [6][7][8]
[浏览完整版]

标题:《集邮传真》

41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6:54

42.金竹精神

  一个新邮会的成立,在选择会名时必有周详的推敲,多以涵义深远为尚。金竹邮票会取名“金竹”,包含多方面的意义。

  ⒈代表地名:金竹是一种植物,盛产黔中。贵阳的古称甚多, “金竹”其一。“竹”与“筑”同音,后转为“金筑”, 故“筑”乃贵阳之简称。金竹邮票会取名“金竹”以纪念本会创于贵阳。 解放前贵州银行铸造的银币,即以竹为行徽刻在币上,为钱币收藏家想望之珍品。

  ⒉代表坚贞:金不畏火,在高温下不与氧化合, 强酸强碱亦不能侵,富有化学耐性,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金字招牌响铛铛。 竹性耐寒,为岁寒三友之一,有节而中空。这两种物质,一矿一植,皆秉性坚贞,都具有奋斗的精神与象征。因集邮非继续不断不为功, 邮会之成立,更非持续,不足以表现其责任与精神,基此以“金竹”为会名, 冀以坚韧不拔之精神,为邮会事业之所寄托。

  3.代表集邮:有了邮政,发行邮票,而后才有集邮。集信销票,集实寄封,都有信件的存在而得之。 邮票随寄递信函之需要而产生,“万金”家书,“竹报”平安,在中国都是形容“信”的, 也具表达集邮之意义。

  4.代表会色,金竹为常绿植物,故金竹邮票会采用“绿”为会色,4卷1~12期的封面,均套印绿色的竹子,以表示会色。 抄一节旧作以宣其义:“夫绿,于日为旦,于时为春,于人为青年。 瞳胧日上,朝气充盈,旦也,韶华发黄,万物以生,春也,神采弈弈,英迈无双,青年也。本会创立,为时甚浅,对于宗旨工作之发扬, 与理想之境界,相距甚远,今兹之际,亦犹旦也,春也,青年也, 尤宜积极奋发,勇迈向前,努力进取,庶几与日俱进,期有所成,遂以绿色为吾会会色而自励励人焉。”

  金竹邮会从1942年诞生,于1946年停顿, 先后不过5载,有负“金竹”命名之坚贞,但在中国集邮史上能留下光辉的一页, 则“金竹精神”是可以垂之永久的。
42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7:16

43.改弦易辙

  自从1942年金竹邮票会成立后,集邮步入组织,有机会与本地、外地邮人的联系多了起来,其中大多数以收集国邮为主, 而我以西邮为主。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他们的劝说和影响之下,国人集国邮的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渐渐生根发芽,我就慢慢地不集新的外邮而向国邮过渡。由于我的国邮很贫乏,相对而言, 国邮的价格要偏高一些,许多稍为早期的成套票,非几元或十数元不能问津, 而且地处内地的贵阳,也是求购无门,同时我对国邮的了解也不深。

  不久,一位叫周伯琴的先生,五十开外,加入了金竹邮票会,他住在中华路的贯珠桥,离我工作的五洲大药房很近, 三五分钟即到他家中。他是一位影片商人,自己购有很多部的影片拷贝, 出租给电影院放映,收取租金或根据门票收入分成。他集邮多年,存有大批民国早期普通、纪念等邮票,低面值的都是几百枚一札一札的, 也有不少成套的,如宪法、国葬、统一、谭院长等,新旧都有, 在其邮集中都是二三十套,限新省歪头新票也有十几套,零散的不计其数,满满装了一大箱。他邀我到他家中参观他的正集,使我对大龙、小龙、 万寿、光复、共和直到伦敦版中山像票,历历过目, 脑海中有阵一个感性的认识,过去只是在书本上看到,现在能欣赏到原票,见识大增,这样增强我放弃集西邮,坚定转入国邮的行列。 凡我选购他集中的邮品,都低于市价的价格供给我, 因之几乎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到周家串门,顺便添购一些邮品。荏苒数月,打下了一个集国邮的基础,周先生对我的无私指导与帮助是起很大作用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先生返乡心切, 携带所经营的影片拷贝与一大箱邮票,告别贵阳,乘汽车到重庆, 然后买棹沿长江顺流南下,消息传来,他所乘的轮船在急流中触礁,船破人亡, 周先生连同他的财物,全部葬身鱼腹,悲哉哀哉!
43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7:44

44.整部邮集

  集邮,最好的机遇是能获得整部的邮集,这是充实收藏的捷径,但机会很难遇到。在我的集邮生涯中,有幸集到过3部邮集。

  第一部邮集是一位缅甸华侨带回来的。

  珠港事件后,日军偷袭取胜,又挥戈东南亚入侵缅甸,我国曾派自愿军入缅协同作战,后因失利,缅甸为日军占领。 很多华侨由缅逃难回国,不少人转道贵阳去寻亲访友,由于携带盘缠用罄, 只好沿途变卖物品以维生计。

  我所在的五洲药房有一近邻,叫仁记笔墨庄,老板姓张,原在上海商物印书馆工作,年老返筑自营谋生。我喜买书看书, 闲时常到其店中,听他摆摆掌故,形成忘年之交。张老也有一位好友冯姓, 也是他的坐上客,因之亦相稔。一次冯君在街头闲逛,看见一位逃难华侨出售一本邮票,他深知我爱集邮,就代我买下,交给张老, 张老即通知我去他店中翻阅,说是代我买的,我非常高兴, 并深谢他们的关怀,这样我第一次获得第一部邮集。这部邮集,硬面装订,内贴是米黄色带细格座标的贴页。第一页贴有大龙、小龙各一套, 第二页是一套万寿票,都是品相上乘的旧票,其它全部都是缅甸的成套新票, 其中有1937年和1938年的全部“公事邮票”。说明这位华侨是专集缅甸邮票的,但最前面有3套中国最早的古典邮票, 更体现他是一位爱国的华侨,通过邮票来表达他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非常令人钦佩。遗憾的是未能与这位华侨谋面,如果我能直接从他手中购来,可能还会多付一些代价,以资助他的路费。

  集邮的人都是爱邮如命,非万不得已不会出售其藏品的。所幸这本邮册的背脊上烫有画行英文姓名TIAN CHU SEN (音译田楚森),可聊寄相思。

  自我改变主意后,虽陆续补进了一些民国的早期票, 但大清票还是空白,有了这3套来当集国邮的“龙头”, 使我集华邮进入一个新的台阶,数十年来就一直以集国邮为主了。
44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8:05

45.善震遗集

 任善震是贵阳一位老集邮家,我到贵阳后不久即与他结识。 在1942年我俩与许庆民共同发起组织金竹邮票会,他负责宣传, 我负责总务,过从更密,三天五日要聚商一次, 为印刷《金竹邮刊》找印厂而奔走。我当时尚未成家,更多的时候是我到他家中去玩, 结成莫逆。任君个子瘦矮,戴一副眼镜,待人接物,彬彬有礼。 他除集邮外,还喜金石,常为亲友治印,一次有友自昆明来,赠我牙章一枚, 也请他给我扫执刀,这枚象牙私章,在我手中已用了50多年, 将一直用到我去见马克思。他身体素来羸弱,加之不善于摄生, 人到中年就离开人世,吊丧期中,我亲向遗体致礼并亲视入殓。他子女幼小, 爱人又未工作,特厚赠奠仪,以表诚挚友谊。今日唯一能缅怀任君者, 是珍藏他亲手所治的印章耳。解放后工作、学习、运动十分紧张, 无形中与他家中断走动。不料任兄过世后十几年的1961年, 与任兄的老大任惠,在马路上偶遇,先给我打招呼,摆谈一阵, 方悉他已毕业于遵义医学院当医生,结了婚,生了小孩,每周回家一次。 听后我诚心为亡友高兴,后裔能成家立业。问及其老母身体, 告之已在早年谢世。随后又谈及他父亲的邮票如何? 原来自任兄逝世后一直压在箱底从未动过,原因是他们不集,叫我有机会去他家看看, 如要则可以送给我。一个星期天我去过访,才临时从箱子下面翻了出来, 数了一下有23本插册,一股霉气冲鼻而来,盖已尘封十余年未见阳光。 我翻了一下,有大小龙、万寿、红印花大一元,各个时期的普票, 都是任兄原物,其中有些已霉变。我就说放在你家,不会保护, 日久会糟踏掉的,不如送给我,他同意,并征求同住叔父的意见,也赞成。 接着我又询问还有许多邮刊和许多整版的邮票,他说从未见过, 可能被母亲当废纸卖了。不料数年后,“文化大革命”临头,被抄家揪斗, 任惠被迫自戕。年青有为之人,报国之志未酬而死于非命。惜哉! 幸邮集到我手中,未遭厄运。
45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8:26

46.明三藏品

  我中解放前结识一位邮友,他叫吕明三,小我十来岁, 也从事药学工作,与我是同行又是同好,解放后同在卫生系统工作。 在业务上,他常求教于我,在集邮上也仿效我的思路从事收集。 如我集得很多复品,就自制近百本如明信片大的复品插册,为了寻找方便, 一种类型或一种版式用一本,如帆船票一册,单、双圈各一册,京烈一册, 港烈有、无水印各一册等等,按年代顺序摆放在抽屉中, 好象图书馆的资料卡一样,一索即得。吕明三也照我的办法自制许多的插票本, 也按邮票版别分类插放,井井有条。 后来他调到郊区三桥卫生院工作,因路较远,过往渐稀。大约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临头, 生活处在低标准时期,春节假日,我偕爱人与小孩到一家饮食店吃早点, 改善改善。席间遇到吕明三爱人支效珍(她在市邮局工作), 也携小孩进早餐,打了招呼,见其面容憔悴, 相谈之下方悉明三在一次药房值夜班时突然死去。她中年丧偶能不悲痛!我当即多加安慰, 劝其节哀顺变,保重身体,带好小孩。两个月后又一次在早点馆中相遇, 她的精神比上次好多了,于是详细地摆谈一阵。话间提到吕的邮集, 她说她一点也不感兴趣,问我如要,可以在星期天到家中来取。 我鉴于她身体孱弱,就购了一些奶粉、葡萄糖、 麦乳精和水果罐头在星期天带去。到了她家,取出皮箱,我就全部拿走了, 其中大部是40年代的信销票,另有一些三、四版伦敦中山像的全张, 还有2000套邮政总局成立50周年纪念票。我捆成一大包背回家来, 这是效珍代吕明三对我深厚的友谊表现,也是我集邮生涯中铭记不忘的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月后我们又在马路上相遇, 她告诉我家中财物连箱一锅端,全部被窃一空,真是祸不单行,多年积蓄, 付诸东流,破案无望,心灰意冷,所幸邮票送我,幸免于劫, 并告决定回南京老家。不久,在领导的关怀下办理调职手续,时光荏苒, 一晃30余年,她的近况如何,已音信杳然,真令人怀念不已。
46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9:09

47.邮集归宿

  邮集或聚或散,如捐献国家,传给子女,赠送友好或付诸拍卖,乃是邮集的一种归宿。当然还有一种破坏性的归宿, 在天灾人祸临头时,使邮集荡覆或销毁。

  我是一个平民集邮家,从工作到退休,一生依靠薪金为生,集邮花的钱,都是在生活中奉行布衣暖,菜根香,不沾烟酒,不事赌博, 节约下来的。所以数十年来藏品确实不少, 但无什么值得夸耀的珍罕奇品。由于我待人诚恳,苍天不负苦心人,时常交一些好运,譬如用不花钱的信销票换得5000枚外邮, 中信版16分粗齿蒙一位不集邮的同志送我几十枚,更幸运的是先后获得3部邮集,一部花钱, 两部不花钱,本来还有一部差一点也是我的。抗战胜利后,仲梓庭君离筑去江浙,临行前寄存我处5大包封片(郑汝纯先生让), 其中有些什么,我一包也未打开看过。临行前约定,如果来信要就寄给他, 否则就留下给我。走后大约半年多,仲君由申来信,说要筹一笔旅费去港,嘱我将存放的封片寄申,不久接他从港来信,告之留港谋生。 1953年又接他从卡拉奇来信,方悉他又去巴其斯坦经商了。 总之除了自己苦心经营收集外,能拥有3部他人邮集,确属得天独厚。更欣慰的是在十年浩劫中,能安然无恙,一枚不丢保存下来,真不容易。 我父亲字号“吉人”,难道真有“吉人天相”之说吗?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常常捉摸,应当为邮集找一个归宿。 捐献国家,没有珍品,拿不出手(文革初怕被抄去, 曾与贵州省博物馆联系,事未成);传给子女,他们都无兴趣;待价而沽没有机会; 只留送人之一途,经过选择, 我于1975年连同邮书邮刊全部送给修文的任尔勤同志。为邮集找到了归宿,我也心安了。将邮集送人, 许多人不理解,常常提出询问,发出慨叹。其实问题很简单, 给邮集找归宿,一是生前安排,二是死后处理,前者主动,可以随心, 后者被动,瞑目无知,我选择了前者而已。
47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19:36

48.中外邮刊

  我改集国邮后,相熟的邮友还帮我介绍邮商,以补邮品,福州中外邮票社就是陈家骧介绍的(他1992年春在杭州家中逝世, 我数次地杭,有两次住在他家)。

  中外邮票社的主人是一位老集邮家,叫陈永蕃先生,在福州经营邮业有多年,当时在榕的一些老集邮家,如魏叔彝、王谢燕、 郑千里、阮景光、叶根深、朱全藩、魏光琪等交往很深,往来很密。

  陈永蕃先生的邮社,以出售中国邮票为主,我在陈家骧处看到寄来的目录,是利用旧式帐册的片页,用复写纸书写的, 可说是艰苦经营,我从中选了几种,将款汇去函购。据家骧告我,他处票价较廉, 以后他出新的目录也给我寄来,慢慢我成为老主顾。后来他每有新品收进,也常主动先将票寄我选购,本来是先款后票, 一变为先票后款,证明我们之间已从一般的买卖关系成为邮友了。他寄来的国邮, 十九均为所需,因之我事后体会到,一个有经验的邮商,能从顾客购票的品种中,体察了一个集邮者的收集水平, 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收集所需邮品。

  一次我收到他寄来一大包邮票,打开一看,是福州商埠票5枚一组的2000套。他在信中说,近期收进一批商埠票, 是一个机关档案中的存物,当废纸出售,是秤斤论两购得的,特寄你200套, 象征性的收一点票款,可以备作与他有交换邮品之用,借商埠票还所知甚少,也未收集,但福州商埠票画面上的帆樯林立, 闽江中龙舟竞渡,十分悦目,比之中华邮政所发行的邮票,在题材上更胜一筹, 加之票幅大型,刷色多种,令人喜爱。

  1944年6月下旬接到院生的来信,告之其父陈永蕃先生已于本月13日逝世,噩耗突来, 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深深悲恸与惋惜。

  所幸中外邮票社的业务后继有人,嗟慰哀心。
48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20:00

49.福州商埠

  福州商埠票是各地商埠票中印刷比较精细而美丽的一套,在商埠票中排行第九,于1895年8月1日发行。

  福州商埠邮政原属上海工部局书信馆的代理机构,1894年8月正式成立了“福州商埠邮局”, 于是脱离了上海工部局书信馆而独立开办业务。次年元旦起,外侨团体设置“福州书信馆”, 8月起开始发行邮票。

  福州商埠票,大型,主图为“龙舟竞赛图”。龙舟竞渡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我年幼时在家乡丹阳曾见过,场面热闹, 赛后的龙舟还要存放到南门外龙王庙。龙舟竞渡的起源传说甚多, 最常见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之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救之。 ”以后乃逐渐形成了龙舟竞渡的活动。现在不仅在端午节纷纷举行, 就是在其他节日也多有开展。邮票上的龙舟正在指挥人的鼓乐声中破浪前进,煞是壮观。

  旧日邮商目录上出售的福州商埠票多为5枚或8枚一组,故一般人多认为是8枚一全套,解放后有些邮刊也说成是一套8枚的。

  其实,福州的龙舟竞赛图商埠票分第一次与第二次两套,共为11枚。

  第一套1895年8月1日发行,齿孔13.5~15.5度,全张50枚(5×10),全套9枚。计5文(即半仙)深蓝, 1仙(即1分,下同)绿,2仙橙,5仙浅蓝,6仙红,10仙黄绿, 15仙褐黄,20仙青莲,40仙红棕。英国伦敦华德路公司承印。第二次乃1896年7月发行,为2枚,即5文黄色,1仙棕色; 齿孔为13.5~15度,亦50枚全张,承印商同第一套。 这样半仙(5文)和1仙就有两种刷色,必须特别注意。两种同面值票,第二版高于第一版。同时要指出的是,这套邮票的旧票比新票贵, 说明实寄的很少,故实寄封乃名贵之品。

  在我国正式发行的邮票上, 尚未见采用民俗与体育相结合的“龙舟竞争”题材。
49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20:31

50.动物邮票

  商埠邮政是列强侵略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之后出现的地区性的特殊邮政,大都设立在通商口岸,也侵权发行邮票。其中以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历史最早、最久(1865 ̄1898年),发行邮票最多,有普通、纪念、欠资、加盖等200余种。其邮件可寄国外, 故英、美的世界邮票年鉴均加收载。19世纪末,各地书信馆发行邮票的有1893年的烟台、汉口、重庆;1894年的镇江、九江、 宜昌、芜湖;1895年的福州、厦门;1896年的金陵; 威海卫和列公岛在1896年大清正式邮政建立之后的1898年才最后冒出,合计共有13处。后12家邮票只能在其本市、埠际贴用。

  以往收集商埠票的人不少,我受福州商埠票的诱发,也加入这个行列,大都一鳞半爪。其中有成就者不多, 对商埠票有深刻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就我所知,陈复祥先生对商埠票大有研究, 写了不少文章;史济宏医生有专著,有邮集,邮集已捐献国家;阎东魁先生前出致力于商埠票,惜藏品与资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当代瑞士籍华人薛少棠先生拥有两部商埠票专集,并先后在国内展出过。

  商埠票在设计上的特色是取材多样化,尤以动物邮票为突出。如上海的工部大龙,为海关大龙提借贷蓝本。 各国早期邮票采用动物的不多,我国大清邮政有友(加盖中华民国票)、鱼雁, 后期有飞鸽、铜牛,还有西藏的狮子。而商埠票中却出现厦门的白鹭,芜湖和宜昌的雉鸡,宜昌的水獭,芜湖的鹤、鹿、猫头鹰、水鸟等。 新中国动物邮票丰富多采,为这个专题添光彩。

  动物邮票是个大家族,能组建数以万计的专题, 亦能在国际邮展上问鼎大奖,一向为集专题者所钟爱。 专题集邮风行20世纪50年代,而30年代我国李伯鲲先生已努力收集, 70年代末我参观过他的动物专题邮集,蔚为大观。马任全先生除专攻华邮外, 还特意收集各国以“马”为图的邮票,盖先生姓马,可说集动物票之逸闻。奉劝集动物票的人,不要忘记商埠票。
50楼
张三 发表于:2005/9/8 10:21:10

51.中外邮刊

  中外邮票社的陈永蕃老先生于1944年4月13日辞世后, 由其子院生君继承父志,继续经营邮票业务。他年少志壮,业务蒸蒸日上,扩大营业范围,编印铅印售品目录。在陈院生的锐意经营下, 于1947年4月创办《中外邮刊》,原为8开单张,后扩充为杂志式,改名为《中外邮学杂志》,聘我为贵州的通讯员。

  当时我曾为《中外邮学杂志》写过不少邮文。 须知在解放前出版的邮刊,无论邮会还是邮商刊行的,都是不给稿酬的,发表文章后最多是赠送一份刊物而已。我为什么为《中外邮学杂志》大力投稿, 主要原因是为报答永番先生生前知遇之恩。当时我虽已改集国邮, 但对西邮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还是非常钟情,特为该杂志辟专栏“七海邮风录”,介绍一些外国邮票上的珍闻趣事,写过哪些, 早已忘之九霄云外,只记得有一篇是写威廉·泰尔父子箭射头上苹果的事, 因为瑞士曾发行过多枚威廉·泰尔及其子手持弓箭与苹果图的邮票,将两枚邮票贴在一起,就是威廉·泰尔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故事。

  在华邮中有“前四宝”与“后四宝”,还专门有“红印花四宝”,皆为清代邮票与民国早期票。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重庆,突然出现纽约版二元中心倒印票,一时引为美谈,心想何不来个“华邮第三宝”,在心血来潮的冲动下,以“纽约倒”领衔, 推荐4枚抗战时期的邮票为“华邮第三宝”,撰文投之《中外邮学杂志》。虽然我推荐的品种不成熟,不具权威性,但“一石激起千层浪”, 引起集邮界的兴趣,纷纷扬扬,揭开了一个讨论“华邮第三宝”的热潮, 邮刊上一时热闹非常,各方来和文章如雪片飞来,有赞同的,有补充的,有新构思的,这对提高《中外邮学杂志》的声誉大起作用。

  《中外邮学杂志》在印目录时有一个特点, 即将作者的照片刊在顶端,很引人注目。发行至第5期后于1948年7月停刊。新中国成立后,我一直与陈院生中断鱼雁,怅甚。
共12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2][3][4] [5] [6][7][8]

Copyright @ 2003-2013 CaiJin.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203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