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邮政公事性质,干嘛非要盖个“免资”戳?而且还不阴不阳搞了小篆体,恐怕没多少人会认识这“免资”两个字吧?
不对呀?怎么会是免资片呢?请看我的那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4 17:13:29编辑过]
我收集的这没片好象是在95年7月前得到的(具体日期记不太清楚了)。当时我收集到这枚片时在贴邮票处并没有预印“免资”二字。我收集到这枚片(当时是新片)过了很久,觉得这枚片很有意义,就贴了15分的外埠邮资(县城寄到下面乡镇的是外埠)叫我在县里上班的哥哥(他也集邮)把它寄到我当时上班的塔市驿镇。
从这枚的正反面都看不出他有免资的功能,所以说楼主的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楼主的片是96年寄的,或许之后有什么新的规定可以免资亦未可知。
请楼主或者知情者解释一解疑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4 17:34:11编辑过]
我的也是实寄片,跟楼主那个基本一样,不过没盖免资戳。
那个免资戳估计是哪个好事之人自己盖的吧,邮局寄信根本不要钱,再盖个”免资“戳有些画蛇添足了吧。
以下是引用stones在2004-1-26 13:54:20的发言:
我的也是实寄片,跟楼主那个基本一样,不过没盖免资戳。
那个免资戳估计是哪个好事之人自己盖的吧,邮局寄信根本不要钱,再盖个”免资“戳有些画蛇添足了吧。
极有可能,如果真是邮局搞的话,那也不会用这么古典的字体啊,有几个人会知道这两个字就是免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