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邮资封片简论坛 http://www.caijin.net/bbs/

邮资封片简论坛是国内知名的集邮收藏讨论站点,主要讨论邮资封片简、邮政用品集邮,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2007-6-18潮安

1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5 22:06:49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47:09

“十八梭船廿四洲” 广济桥修复工程举行竣工庆典

 

 

   ■核心提示:闻名中外,风格独特的潮州广济桥(俗称湘子桥)经过三年多来的修复,第二期工程目前已经竣工,将于今天举行盛大的庆典。近日,本报记者专程赶赴潮州,围绕这座天下名桥的历史文化、修复过程以及其给大潮汕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展开采访,向广大读者展现古桥修复工程的全貌和亮点。

    

古人用300多年的岁月建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十八梭船廿四洲”,今人用3年多的时间,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智力人力,将广济桥修旧如旧、修旧胜旧,再铸潮人骄傲。在这场浩大的工程中,一个个记载着工程规模的阿拉伯数字令人惊叹,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修复过程中建设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大气和灵气。

    工程浩大

    投资近亿元历时三年多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梁桥,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年代的变迁,广济桥桥体损坏严重,大部分桥墩出现淘空、倾斜和沉降。

  广济桥修复工程于2003年10月正式动工,分两期实施,总投资9800万元。一期工程于2005年5月完工,完成桥墩水下清基、墩基修补加固、墩身补高、吊装石梁等施工项目。二期工程于2005年10月动工,以历史资料和清代《潮州古城图》为主要设计依据,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按广济桥最辉煌时期的明代形状,修复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同时完成石栏杆和中间十八梭船。

  作为紧系全球潮人的一根纽带,广济桥修复得到上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海内外潮人的大力支持,其中国家文物局拨款300万元、省政府拨款3500万元、海内外潮人捐款和地方政府投入4700万元,建设者们历经1300多个日夜的苦战,终于重现广济桥的独特风貌。

    古韵新意

    石槽藏钢索抗压抗拉伸

  在造桥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重修古桥却遇到了建造现代大型桥梁所不会出现的难题,比如,在石梁取舍问题上,建设者就伤透了脑筋。

  广济桥修复工程刚启动不久,一道难题就摆在人们面前。根据文物维护“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广济桥修复应恢复古代的石梁。可麻烦就在于,石梁尽管抗压强,但抗拉强度差,容易发生断裂,而一旦出现断裂后果不堪设想。有人建议在石梁中加入碳纤维,但碳纤维遇火易燃,同样存在安全隐患。后来,设计单位改用现代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T梁,但可以预见,这样修复后广济桥的历史价值必将大打折扣,有人说,“假如用混凝土做桥梁,广济桥还不如不修!”

  先进的现代技术难道就解决不了石梁容易拉断的问题吗?最后,专家们想出一个好创意———保留石梁构架,通过预应力技术解决其安全性问题,经过重新设计的方案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如今,在修复后的广济桥上,人们或许不会意识到,看似普普通通的石梁内竟“藏”着一项高科技的巧妙应用。每块石梁中开凿两条石槽,槽内加装粗大的钢索,它们的作用就是为石梁分解巨大的压力和拉力,保障石梁的安全。凭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灵气,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人们恪守着对古桥原貌的最大尊重。

    千里寻木

    “木中之王”用量世界之最

  “廿四楼台廿四样”是广济桥建筑艺术的精髓所在,亭台楼阁要用什么木材来建设才能保证其不惧风雨侵袭呢?“要用就用地球上能找到的最好的木材!”广济桥的建设者们毫不含糊,大气大智。

  那么,世界上最好的木材是什么?这是一种仅在极少东南亚国家才存在的树种,名叫坤甸木,历来被称为“木中之王”。坤甸木的特点是离奇坚固,耐久性特别强,置于水中不会漂浮反而下沉,历经数百年风雨都不伤毫发,连白蚁都无法蛀噬。更神奇的是,这种木料长年累月都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柠檬香,让人闻后心旷神怡。

  广济桥的亭屋楼阁所需的木材数量非常庞大,要采购到足够的坤甸木,这无疑是个艰巨的任务,况且,部分国家已将坤甸木视为“国宝”严禁出口。另外,坤甸木本来价格就非常昂贵,中国潮州修复名桥广济桥需大量坤甸木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市场价格随即马上飚升。为了修复好广济桥,就是上天入地,也要找到坤甸木,建设者们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千辛万苦地从坤甸木的种植国采购来足量的木材。

  据统计,广济桥修复工程使用的坤甸木原木达4000多立方米,竣工木料达1000多立方米,而竣工木料的价格达到每立方米一万多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济桥修复工程创下了世界建筑工程的坤甸木用量之最!

    精制“雷盾”

    避雷带置于楼台屋脊中

  历史上,横跨空旷江面的广济桥屡遭雷击,曾造成严重损坏,于是,既要避雷又不影响古桥原貌,成为修复工程中的又一重点难点。

  广济桥修复的避雷手段不仅采取总体安装接地设备,而且每座楼台也都安装接地,做到避雷“双保险”。同时,为确保桥体美观,采用了隐形防雷的手法,所有避雷带全部藏于楼台的屋脊中,将防雷避雷的坚固“盾牌”化于无形。

  走在修复后的广济桥上,细心的游客将会发现,从桥的西端直到东端,竟然看不到一根裸露在外的电线。原来,为保证桥貌的雅致和规一,建桥者把电线埋在石缝里,这样不但使电线免遭风吹雨打,也不会使纵横交错的电线影响了广济桥的外观。

    

(责任编辑:林伟练、蔡英)

您是本新闻第 585 个读者
摘自《汕头都市报》
发表你的看法
                                   2007-6-18   

 

3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57:41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4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58:12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5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58:36
绍熙五年门 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6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59:02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7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59:28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8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9:59:51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9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10:00:25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10楼
郑学功 发表于:2007/6/28 10:01:02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共1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03-2013 CaiJin.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203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