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资封片简论坛邮政用品集邮区【纪念邮资封片】 → [转帖]JP-22《中银大厦》的鉴伪


  共有1225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JP-22《中银大厦》的鉴伪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陈斌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111 积分:403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3/2/5 16:38:42
[转帖]JP-22《中银大厦》的鉴伪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1 12:05:00 [只看该作者]

1990年5月17日,为了纪念香港中银大厦落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计划发行一套《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全套1枚。不料,5月17日早晨,当集邮者根据新邮预告前去邮票公司购买时,却没有出售。什么原因呢?回答是:奉上级指示,因故停售。事后,中国邮票总公司总经理刘殿杰在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因故停售”的真正原因。他说:“这枚邮资片早在3月就由北京邮票厂印好,各地邮票公司、集邮门市部均做好了在5月17日公开出售的准备,刻制了纪念邮戳,该片的成品运到香港以后,有关方面14日发现其英文名称有误,"Completion"(落成)写成了"Complition"。他们还提出"Hong Kong Bank"的含义也不准确,容易产生误会,建议收回。我们接到这个消息,马上组织有关同志进行研究,并与中国银行总行、新华社国际部等单位进行联系。‘鉴于该片英文拼写有误’,邮电部领导决定‘全部收回’,于5月15日晚向全国邮电部门发出了加急电报。”

邮电部关于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纪念邮资片“全部收回”的紧急通知发出去以后,外地有些邮票公司由于没有严格遵守发行邮资票品的有关规定,有的已经提前出售。据统计,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共计提前售出76399枚。作为纪念邮资明信片,印制好以后发往全国各地准备出售决定收回,这在我国邮政史上还是第一次。Jp.22面值为4分,售价为0.18元,共印制81.72万枚左右。采用白光卡纸平板印制,明信片规格148X100mm,邮票图案规格24X40mm。吴建坤设计,北京邮票厂印制。

Jp.22作为未发行的邮资明信片,仅有7万余枚流入社会,故身价百倍,成为纪念邮资明信片中的“珍品”。有些不法分子为获取暴利,便乘机伪造假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出售,欺骗没有鉴别邮品经验的集邮者。现今邮市上至少已出现5种以上的JP.22伪品,为了叙述方便,暂时将其中4种伪品分别称为“甲种”伪品、“乙种”伪品、“丙种”伪品”、“丁种”伪品。这4种伪品均是用Jp.22真品进行翻拍制版,用白光卡纸胶印而成。Jp.22伪品有的印制比较精美,色彩纯正,若只用眼睛直观,很难分辩真伪,故没有鉴别邮品知识的集邮者极易受骗。 那么,应该怎样柴别Jp.22的真伪呢?

1、看志号 用高倍(3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Jp.22真品的志号“Jp.22.(l-1) l990”,均由电子雕刻圆网点组成,其中“J”字母的钩拐弯处较细;(l-1)中的“—”较细,由一排圆网线组成;“1990”中两个“9”字的最末一笔很细,为一排圆网点组成。在4种Jp.22伪品中,有3种的志号是用Jp.22真品翻拍制版而成,用眼睛直观,与Jp.22真品大同小异,若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可见志号笔划有的变粗,有的变得模糊不清。“甲种”伪品志号采用黑色网纹版印制,但笔划比Jp.22真品较粗,其中“J”字母的拐弯处和“(1-1)”中的“—”均变粗,由两排以上圆网点组成。“乙种”和“丙种”伪品中的“J”字母的钩拐弯处和“(1-l)”中的“—”,出现断线,模糊不清。“丁种”伪品志号是重新制作的,与Jp.22真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一,字体变粗;其二,Jp.22真品中的“J”和“P”两个字母为上方齐头,而“丁种”伪品中的“J”和“P”两个字母为下方齐尾,“P”字母显然比“J”字母矮了一截儿;其三,Jp.22真品中的“1990”为白正体,“9”字未笔成撇状,而Jp.22“丁种”伪品中的“1990”为宋体,“9”字末笔成钩状。

2、看铭记 Jp.22真品邮资图中铭记“中国人民邮政”几个字,印得真实、清晰,笔划周围光洁。Jp.22伪品邮资图中铭记“中国人民邮政”几个字用眼睛直观,似乎与Jp.22真品相同,但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便会发现“甲种”伪品中的铭记字体变粗,显得臃肿,特别是“国”字中的“玉”和“政”字中的反“文”与“正”之间,有堆墨连笔现象,笔划发毛,不整齐;“乙种”、“丙种”和“丁种”伪品中的铭记字体发虚,有的笔划变细、周围发毛、呈锯齿状。再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中的“人”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中的“中”字,Jp.22真品的“人”字由成排圆网点组成,第一笔撇中的末端由单个的圆网点斜着组成;“中”字笔划瓷实、整齐,第二笔与第一笔相连处内侧靠右边的“一”横上少了一块儿,“甲种”、“乙种”、“丙种”和“丁种”伪品中的“人”和“中”字,字体发虚,笔划不整齐,边用发毛,有的呈锯齿状;恃别是“人”字,“甲种”伪品的第一撇未端略粗,由斜堆着的圆网点组成,而“乙种”、“丙种”和“丁种”伪品的第一撇未端,虽然也由单个斜着的圆网点组成.单由于网点发虚,不瓦实,园网点个数均少2-3个。“乙种”伪品图案均有所放大,成品规格为149X101mm,邮票图案规格为25X41.5mm。

3、看面值和明信片图案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明信“4分”面值和图案的蓝天,Jp.22真品面值“4分”二字采用黑色专版印刷,印得很实着,笔划清晰;图案蓝天的蓝色网纹细密,蓝网纹间的红色网点也很细小,Jp.22伪品因用Jp.22真品翻拍制版印制,面值“4分”由红、黄、蓝、绿彩色网点套印而成,笔划发虚,模糊不清;图案蓝天的蓝色网纹比较粗,蓝网纹间的红色网点也比较粗大。

4、看纸质 Jp.22真品采用白光卡纸印制,纸质厚重,坚挺;Jp.22伪品有的与Jp.22真品用纸相差无几,有的纸薄,不够坚挺,纸质稍黑,不够洁白。若用鉴伪仪的紫光灯进行检测,Jp.22真品呈浅紫红色;Jp.22伪品使用的卡纸因生产厂家不同,其中“甲种”伪品呈暗紫色,“乙种”呈浅紫色,“丙种”和“丁种”伪品呈亮白色。

5、测量邮政编码红框长度 真品左上角邮政编码红框总长度为56mm;伪品因采用真品原大翻拍制版,在翻拍时因出现误差,导致邮政编码红框总长度出现误差,与真品不一样,其中伪甲邮政编码红框总长度为57mm,比真品长1mm,伪乙总长度为58.5mm,比真品长2.5mm,伪丙总长度为56.2mm,比真品长0.2mm。伪丙总长度虽然极接近真品,这是因为伪造者为了以假乱真,其邮政编码红方框是单独制作的,因此出现6个邮政编码方框大小不完全一样,左数第2、3个方框明显小于其他4个方框,而第5个方框却又明显大。

这里值得提醒广大集邮者注意的是,1996年底当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未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随着邮市的火爆,一下涨至每枚3000多元时,邮市上出现了一种采用电脑扫描制版伪造的“中银”片,称其为伪戊。由于伪造者采用更为先进的制版技术,伪造得更为逼真。当时这种伪片开价3200元一枚。有的集邮者已当真品购入。

鉴定伪戊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未对真片进行过深入研究的集邮者来说,通过看志号“Jp.22.(1-l)1990”和“中国人民邮政明信片”中的“人”字的网纹特点来辨伪,有可能被蒙骗。因为用电脑扫描制出的版,极为逼真。用放大镜观察(10倍以上的放大镜),这些网点也为黑色圆网点,同真品几乎一模一样,仅有极细徽的区别,只有研究过真品,并有鉴定经验的集邮者才能辨别出真伪。

那么,对一般集邮者来说,应该怎样来辨别伪戊“中银”片的真伪呢?

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是用高倍放大镜(30倍)观看邮资明信片上邮票图案中的铭记和面值。真品邮资片中的铭记和面值,均是采用黑色专版印制的,因此,黑色油墨印得瓷实而均匀,笔划细腻、清晰、整洁,尤其是面值4分中的“分”字,字体虽细小,但笔划细腻、清晰,其第一笔起笔处很有特点,为暗记特征;伪戊采用高科技制版印制,尽管伪造得很逼真,但由于是用真品作为“原稿”来制版,其细微之处不可能与真品制得完全一模一样,在高倍放大镜卞,在细微之处的区别就会看得清清楚楚。由于伪戊是采用套色胶印印制的,其铭记“中国人民邮政”和面值“4分”的笔划边沿处,均有套色印制的网点,致使笔划发虚,黑色油墨印得不瓷实,字体不够清晰、整洁,尤其是“4分”中的“分”字,伪品与真品存在着极明显的区别,这是鉴定伪戊较为可靠的方法。除此之外,伪戊“中银”片使用的纸质,较真品稍黑,没有真品那么洁白。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月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219 积分:435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3/2/28 10:59: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1 21:42:59 [只看该作者]

我把几篇转发到这

转贴 关于中银错片的回收电报

济南   邮票公司 原定五月(17)日发行的(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因英文拼写有误,部决定全部立即收回,请接电后将通信口的退省邮票公司票卷组,集邮口退省邮票公司业务科,由省邮票公司退邮票总公司。                                 省公司       注:1990年5月16日加急电报原文  报号:007408                      

推荐中国青年报1990年5月22日第二版        题为:一字之差成死胎——《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             邮资明信片取消发行始未              本报记者 段跃中   5月17日,全国各地的邮局和集邮门市部“奉上级指示”贴出一张告示,《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纪念邮资明信片“因故”停售。   一大早赶来购买的众邮迷面对告示大惑不解: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全国性新闻单位均突出报道了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的消息,明信片在这天发行的预告早在4月就见诸邮刊、报纸、新华社摄影部5月11日向全国新闻单位提供了该片的黑白原大照片-----为什么突然变了?!   种种猜测、议论、传闻在集邮圈内不胫而走,邮票公司的服务小姐面对接连的质询,只能以“不知道”作答。   为搞清“因故”的真正内幕,记者走访了有关方面的设计者。   中国邮票公司总经理刘殿杰说:“这枚邮资片早在今年3月就由北京邮票厂印好,各地邮票公司、集邮门市部均做好了在5月17日公开出售的准备,刻制了纪念邮戳。该片的成品运到香港后,有关方面14日发现其英文名称有误,Completion(落成)成了Complition,他们还提出Hong Kong  Bank的含义也不准确,容易产生误会,建议收回。   “我们接到这个消息,马上组织有关同志进行研究,并与中国银行总行,新华社国际部等单位联系,‘鉴于该片英文拼写有误’,邮电部领导决定‘全部收回’,于5月15日晚向全国邮电部门发出了加急电报。”   有关人士介绍,40年来,共和国邮政史上有过邮票印好后又停止发行的事,纪念邮资明信片发出后又收回还是第一次.不过明信片在集邮者心目中的地位、影响及经济价值,是不能和邮票相比的。    这位人士还说,纪念邮资明信片一般印量为50万枚左右,《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也是这个数。该片面值为4分,售价每枚为一角八分。   该片的设计者、中国邮票总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建坤对此感到“很遗憾”。他为这枚邮资片花了很大的心血,特地到香港考察了一次, 精心设计出两个方案,采用的是第二方案。   40年来,我国邮电部共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23种40余枚,该片为第22种,编JP.22。这个编号会不会废掉,是否赋予JP22新的内容?集邮爱好者拭目以待。

转贴]JP22香港中银大厦错片--片蓝   提起"片蓝",它是一枚因"错"未发行的邮资明信片。"片蓝"只是集邮界约定俗成的叫法,它的全称为"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属JP系列,编号为JP22,发行日期为1990年5月17日。但在规定的发行日之前,该片就已大量流入市场。究竟有多少"片蓝"流出,至今无人能够准确地说清楚,而集邮界对它的探索、论证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过。前些时候,某邮刊发表一篇文章,列举了某些权威人士关于流入市场的"片蓝"数量的说法:有说九千枚左右的,也有说一万枚左右的。究竟左右多少,没有人说得清,大家只是猜测而已。时过十年,人们至今还在猜测,而炒家们希望把数量说得愈少愈好。其实十年前,原邮电部文件就已经披露了具体数字。1991年1月25日"邮部(1991)46号《关于部分邮电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问题的通报》"中指出:"1990年5月15日,部下发关于停止发行《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以下简称《中银邮资明信片》)的电报通知以后,清退工作历时数月,现已基本结束。中国邮票总公司共发出《中银邮资明信片》817200枚,截至1990年8月15日止,实收回740793枚,回收率为90.65%。"从文件中我们可以算出,"片蓝"的流出量应为76407枚。文件又说;"邮票博物馆所存两千枚《中银邮资明信片》除留少量存档外,其余均应交中国邮票总公司一并销毁。"这段文字说明了国家有存档,而且无形中确定了"片蓝"在邮政史和集邮史上的地位,表明它是国家因故未发行的正规邮政用品。文件对14个省市的邮政管理部门也给予了通报批评,七万多枚"片蓝"就是从那些省市的邮政部门流出去的。邮电部在通报批评这些单位的同时,还采取了罚款措施:"以每单位2万元为基数,加上欠退的枚数按售价的一百倍处以罚款。""片蓝"当时的售价为0.18元,一百倍的罚款就每枚18元。这样,邮电部因"片蓝"问题的罚款多达160多万元。   文件还要求以上14个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工作的有力措施,……如发现有蓄意藏匿的,内外勾结倒卖的,管理局应组织力量迅速查清、严肃处理。"此后,是否发现有蓄意藏匿"片蓝"者,不得而知,但"片蓝"的流出量可以基本论定,关于"片蓝"流出量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

[转贴]JP22“片蓝”收藏价值的论证与研究  自从早产儿JP22《中银错片》(片蓝)面世以来,我们就一直也没有停止对它的关注,由起初的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了今天的北方研究中心。关心“片蓝”的广大邮迷、专家及当年“片蓝”流失地的各集邮公司同行,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内权威人士都曾不遗余力地提供各种信息,有的来函来电,有的当面交流。下面,我们将把多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甲、乙对话的方式奉献给广大集邮爱好者、邮票收藏家以及所有对“片蓝”感兴趣的人士,以便使对“片蓝”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地继续下去。(对话中的甲为笔者,乙是笔者综合多位专家、权威的内部信息和他们个人的观点、看法整理的。)   甲:“中银错片“究竟流失多少,您肯定知道了?   乙:不到1万片,大约9780片左右吧。   甲:可有人说流失的错片是2.7万片,民间小报《邮桥》也先后刊登过两个数字,开始是6万后来又说是7万多片,并还说有过什么文件!   乙:那兴许,原因是《中银错片》的回收工作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数字报表并以文件形式通报。如果按《邮桥》所说的“文件”,不就等于公布发行量了吗?正是由于这些人轻信了小道消息和当初对“片蓝”流失量的错误判断,从几元、十几元到几十元一直也没敢伸手,到几百元更是怕得要死,现在已几千元也只能是望“蓝”兴叹啦!等国家一旦公布了这个数字很可能已是几万元啦。“片蓝”属JP系列,同发行量的JP片与小型张相比二者市场价格不成比例,JP邮资片在邮市中一直受着不公平的待遇,比如:发行量103万的仕女图小型张市价已达800多元,而同发行数量的JP片价格才10元左右,因此,JP22《中银错片》流失的数量要不是稀少到一定程度,仅几年时间是决不会从售价1角8分达到几千元价位的。   甲:由于流失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其价格,这也是广大邮迷最感兴趣的焦点,您能不能再详细谈谈?   乙:JP22中银邮资片的正式发行日期是1990年5月17日,当5月14日该片运抵香港后,香港方面发现该片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产生“误会”(政治),建议停止发行,收回此片。当天夜里,邮电部会同中国集邮总公司、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新华社驻香港分社召开紧急会议,次日凌晨也就是1990年5月15日邮电部党组决定全部收回已经发出去的错片并当即向全国各省、市、区邮电部门发出加急电报。在接到电报的当时,有的省货到后还没往基层局、所分发,有的省货已到达当地火车站行李房还没来得及取走,也有集邮总公司还没给发货或发了货还在运输途中的,这些省、市、区一片也没有流失,全部返回。有些省市的收回工作比较顺利,只有星星点点的流失。河北的唐山、承德,河南的许昌、平顶山等集邮公司货到后没有遵守邮品发行纪律,提前摆上了柜台。但由于当时的邮人对邮资片还不认识,JP片作为公司滞销的搭售品,因此在接到通知时只售出一小部分。陕西和新疆两地分别卖出几百片,整个山西省才流出200多片。流失比较严重的是山东、其次是四川。邮电部把这两省作为重点,由省市局一把手亲自层层把关,并分多次有步骤收回、力争把该片的流失缩小到最小程度,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营业员头上,提前售出一片罚款18元(售价1角8分的100倍)。有的营业员把提前售给熟人的中银片又都追要了回来,到后期有的地方卖出一片就罚款1000元。   一枚邮资明信片,在发行日前两天各地都接到邮电部要收回的加急电报,在这种情况下还流失掉近万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没有的。而在国家处于非常时期的“一片红”年代,“一片红”是在公开发行日的当天全国已经销售了几小时后才接到停售电令的,此票才流失了3000多枚(现存世大约1500枚)。因此9780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或者说是不可思议了,已远远超越了我们的预想。   甲:天津《邮桥》还透露说日本邮商水原明窗预定的2万片中国方面往回追,他拒绝退货,有此事吗?   乙:根本没有,纯属谣言。邮资票品的印制、发行,国家授权给了邮电部,每发行一种邮资票品都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国家还没发行的“国家名片”怎么可能提前卖给一个外国人?(已与总公司国际业务处核实)假如这2万片“片蓝”真的到了日本人手里,要是做起庄来可就不得了啦!   甲:现在社会还流传说:总公司库里还留了不少“片蓝”。   乙:这纯属乌有!由各地收回来的错片都必须重新开包清点,统一封存并在决定销毁当日启封,押到造纸厂粉碎后倒入碱池,搅成纸浆重新造纸。(销毁地点:北京以东的廊坊造纸厂)这些过程,都是在多方有关部门监督下进行的,万无一失,跟销毁人民币没有什么两样。国家决定销毁前,特批中国邮票博物馆存档100片作为永久性馆藏,其余全部销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截留一片。当然包括该片设计人吴建坤。老吴为设计此片还专程去了香港,实地考察,倾注了不少心血,现在提起来他还很遗憾。即使是他收藏此片也不得不到邮市去高价收求。这么说吧,“片蓝”在民间交流,市场流通合法,可国家窗口售出一片都非法。   甲:您对“片蓝”的错误性质及研究、收藏价值是怎样评价的?   乙:至于说到“片蓝”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已不言而喻,纪念邮资明信片收回销毁这在共和国邮政史上还是第一次,其错误性质当然非同小可,并根本无法改版重印。你从建国后的几大珍邮中不难找到答案。比如《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改成了《伟大的十月革命》、《世界学联》改成《国际学联》、天安门“放光芒”改成不放光芒,可它们还是原图案。这些珍邮都是同一选题、同一图案,由于错版流失稀少而骤然变成珍邮、改版后重新印刷大量发行。再有,“片红”是文革邮票,不带编号,取消发行了事,可“片蓝”就不那么容易了,编号为JP22的《中银错片》被取消发行后,邮电部领导在万般无奈下,不得不补发一种《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邮资片,形成了两个JP22。错片重号、两个选题,这在世界邮政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也是万不得已的。《中银错片》已是国际集邮人士追逐的对象,随着其名声的日益显赫,目前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特别是在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英等华人居地。就拿日本来说,日本·98中国邮票目录中的“片蓝”由1997年的12000日元上调到1998年的57000日元,涨幅高达37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经济必将再次腾飞。根据“片蓝”在邮市几次大潮中的价格表现,尤其是在国内最高拍卖竞技场上的骄人业绩,“片蓝”的知名度会越来越高,将和“片红”一样家喻户晓。随着中国1999年世界邮展的举办,以及各国邮票收藏家及大邮商的到来,它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   甲:“片蓝”在1997年邮市高峰期间达到每片6700元,在97·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大型邮品拍卖会上又以每片8250元(含佣金)成交,您不觉得它增值速度快了吗?   乙:“片蓝”增值的速度之所以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它的珍罕性所决定的,僧多粥少。如果没有假货冲击,其增值速度比这还要快。据我们掌握,市场上的假“片蓝”已不少于七八种版本,上海等南方沿海城市比较多,我们曾考察过上海等南方几个邮市,有的是真假掺杂着卖,有的柜台里摆的几枚“片蓝”全是假的。在月坛公园假货也曾泛滥过一时,10片、8片经常见到,最多见过一封(100片全假)。邮市自从搬迁到福尼特后,由于工商、公安加大了打假力度,情况好多了,但也没有完全杜绝。在真假掺杂、鱼目混珠,加上受东南亚经济大环境影响,价格又回落很多,有些有心人便在玻璃碴子里把“珍珠”挑出来,当然也有误把玻璃碴子当成珍珠收藏起来的,因此识别“片蓝”的真假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中国有5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县,如果平均分配,也只能是每市10片、每县2片,当然“片蓝”的区域占有性很广,主要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海外及港澳台再流走一部分,在市场上流通的“片蓝”将越来越少见,决不能用我们目前的经济能力来衡量JP22的真正价值。在几千元时大家觉得它很贵,但当它一旦突破了万元大关,在有钱人眼里却又显得太贱了,其他珍邮都是几十万,文革邮票“大蓝天”拍卖底价就是150万,如果“片蓝”真到一万元,再涨就是一千两千的往上涨。社会上的商家大款、企业家、高级职员及海外华人,只有在它过万元后才会注意它,也只有有钱人注意它时,才是“片蓝”的快速增长期到来之日。因此,可以断定“片蓝”过了1万就奔2万走,3万、5万不是梦,低价时不多收藏几枚珍邮必将终身遗憾。

[转贴]JP22香港中银大厦错片--片蓝   提起"片蓝",它是一枚因"错"未发行的邮资明信片。"片蓝"只是集邮界约定俗成的叫法,它的全称为"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属JP系列,编号为JP22,发行日期为1990年5月17日。但在规定的发行日之前,该片就已大量流入市场。究竟有多少"片蓝"流出,至今无人能够准确地说清楚,而集邮界对它的探索、论证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过。前些时候,某邮刊发表一篇文章,列举了某些权威人士关于流入市场的"片蓝"数量的说法:有说九千枚左右的,也有说一万枚左右的。究竟左右多少,没有人说得清,大家只是猜测而已。时过十年,人们至今还在猜测,而炒家们希望把数量说得愈少愈好。其实十年前,原邮电部文件就已经披露了具体数字。1991年1月25日"邮部(1991)46号《关于部分邮电管理局提前出售<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问题的通报》"中指出:"1990年5月15日,部下发关于停止发行《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以下简称《中银邮资明信片》)的电报通知以后,清退工作历时数月,现已基本结束。中国邮票总公司共发出《中银邮资明信片》817200枚,截至1990年8月15日止,实收回740793枚,回收率为90.65%。"从文件中我们可以算出,"片蓝"的流出量应为76407枚。文件又说;"邮票博物馆所存两千枚《中银邮资明信片》除留少量存档外,其余均应交中国邮票总公司一并销毁。"这段文字说明了国家有存档,而且无形中确定了"片蓝"在邮政史和集邮史上的地位,表明它是国家因故未发行的正规邮政用品。文件对14个省市的邮政管理部门也给予了通报批评,七万多枚"片蓝"就是从那些省市的邮政部门流出去的。邮电部在通报批评这些单位的同时,还采取了罚款措施:"以每单位2万元为基数,加上欠退的枚数按售价的一百倍处以罚款。""片蓝"当时的售价为0.18元,一百倍的罚款就每枚18元。这样,邮电部因"片蓝"问题的罚款多达160多万元。

  文件还要求以上14个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改进工作的有力措施,……如发现有蓄意藏匿的,内外勾结倒卖的,管理局应组织力量迅速查清、严肃处理。"此后,是否发现有蓄意藏匿"片蓝"者,不得而知,但"片蓝"的流出量可以基本论定,关于"片蓝"流出量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



收集有关《月》《雪》的专题

主集集邮文献,JP、JF首日实寄,邮资门票、马飞门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月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219 积分:435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3/2/28 10:59: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1 21:44:48 [只看该作者]

晕,发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1 22:08:15编辑过]


收集有关《月》《雪》的专题

主集集邮文献,JP、JF首日实寄,邮资门票、马飞门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月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219 积分:435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3/2/28 10:59: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1 22:00:10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银错片的研究 关于中银错片的研究 “中银错片”是产生于上世纪的一枚颇具轰动性的邮资片。对于它的研究一直是一件头痛的事。 首先是“中银错片”的流出数量,据成都《蜀都邮苑》总第78期《浅谈"中银错片"》一文中估计在2万枚左右.而北京《集邮博览》1997年第6期《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 未发行)纪念邮资明信片的真伪鉴定》一文中则提供了一个具体统计数字:“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共计提前售出76399枚。”由此 可以看出这几个省份是“中银错片”流出较多的地区。 据“无锡集邮研究会”1990年9.10月合刊的《邮友信箱》载文提到的《关于售出“香港中银大厦”邮资片所想到的.....》一文,谈到万都地区温江、新津两县集邮门市部出售“中银错片”的详细情况。 该文作者说,当地在1990年4月20左右即有JP22《香港中银大厦》公开出售,据原规定的发行日期1990年5月17日提前了27天,至5月4日左右该片才于柜台上消失。 对于邮资片的提前销售,集邮门市部的营业员说:“邮资片、封到温江一向是时早时迟,像邮票那样,在发行日前一、二天到货,加之很难知道邮资封片的具体发行日,因此只要上级将邮资封、片发至集邮门市部,我们就将它拿来出售。” 该文作者还说道:“我从5月23日得到的22日《中国青年报》上知道JP22 《香港中银大厦》邮资片已被收回的消息后,十分注意该片的发行情况,24日我……顺便来到该县邮电局集邮门市部……问是否知道该片已停售的通知,柜台内的几位同志均称不知道,我又将《中国青年报》的消息给他们讲了一遍,他们有人才半信半疑地说:‘ 怪不得今天有许多人都指着要买该片呢!’” 如果上面的描述基本属实,那末我们就有下面的二个问题值得讨论: ⒈“中银错片”的流出不是提前了十天或半月,而是还要早,像温江县集邮门市部几乎提前了一个月. 这也印证了中国邮票总公司负责人回答新闻记者时所说:“这枚邮资片早在3月就由北京邮票厂印好。”所以发往基层也早。 ⒉“中银错片”的流出不仅有提前出售的因素,据上文报道,也有通知停发后未能立即“令行禁止”的问题,因此社会上应当有迟于停售期后的“中银错片”流出与使用。 可惜我们能见到的经过实寄的“中银错片”范围太小,无法证明上文所提到的事实。如果有早于发行期27天的实寄“中银错片”可是有晚于回收期,而且是在事件发生地的“中银错片”实寄片的发现,将会为上述记录以有力的证据。因此,搜集、整理、研究这些实寄片,无论是真与伪,都将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经济价值。 山东是该片的流出大省,作为一代集邮者,理所应当的有责任理清发生在当代邮坛上的事情,而不是把这些问题推给后人,可惜的是在这些敏感话题上一遇到相反意见,就容易使研究中断,而不是用求真的态度加以多方求证。甚至有人将持反方意见者斥为有意的捣乱者。从而破坏了讨论气氛。 记得在全国性以上的邮展上,人们都在观看名噪中国的“稿”子邮票,但是在邮报上就有人指其不具备邮票属性,而是一种“印刷品”戳记类的分类标志。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有人说持反方意见是捣乱者,而是在深入研究方面多加探讨。 因此我想,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才是探讨问题的良好土壤,而版面负责人的正确引导与不偏不倚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


收集有关《月》《雪》的专题

主集集邮文献,JP、JF首日实寄,邮资门票、马飞门票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小月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3219 积分:4355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3/2/28 10:59:1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1 22:06:37 [只看该作者]

片蓝”王的牢骚与短线炒作现象 2001-8-14 14:07:01转载于《国际金融报》 作者:张健初 北京邮商赵复兴先生前些日子赋诗三首发泄了他对邮市现状的牢骚。关于曾经被短线炒作过的《香港回归》金箔小型张,赵复兴评价说:“最高炒到四五百,最后三十没人要,善良邮人整箱抱,多少‘英雄’竞折腰!”对国家邮政局新近推出的且被市场短线炒作的地量邮品,他认为:“垃圾邮品公司印,限量发行搞‘井喷’,哄抬暴炒成天价,一旦翻篇锁终身。”最后他对短线炒作现象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上头不往正道引,击鼓传花专炒新。多年票品无人问,广大邮人好寒心。集邮市场成赌场,套牢都是血汗银!”邮评人刘楚先生笑咪咪听了半天,才不温不火地回了一句:“炒新是市场的趋势,要想生存,只能跟着潮流走,光发牢骚有什么用?”老赵急了,大嗓门引来宜美嘉邮市一大圈看客:“炒新不炒老,死路只一条!”

  短线炒作重的就是它本身的爆发力,这个爆发力,只能集中表现在一些短腿邮品的价格急剧变化上。因为没有一两个在最短时间创造出最大财富的经典神话,整个邮市的市场人气很难在短时间内凝聚起来。既然重的是爆发力,那么短线炒作只能选择一些短腿邮品,一是因为这些新发行的短腿邮品上无套牢盘,能自如操作,其价位有无法想象的上升空间;二是这个想像空间,反过来又为短线炒作提供了运作的可能性。尽管类似行情不可能维持长久,但它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升幅,往往比邮市慢牛格局中一年甚至几年的升幅还高。因此说,短线炒作激进一些,它注重的是短线获利的机会,虽然回报高但风险也大,相比长线投资,更富有挑战性,也更符合年轻一代炒手的性格特点。

  邮商赵复兴先生对邮市现状的不满与牢骚,估计根源来自于他在这几轮行情中的失利。他对短线炒作现象发出的“集邮市场成赌场,套牢都是血汗银”感慨,是他更是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老集邮者的心声。但有一点是赵复兴先生不能否认也无法否认的,就是他作为JP22《中银大厦》错片的主炒人,应该是中国邮市第一代炒作先锋。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邮市“片蓝”王,在笔者1992年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邮票大爆炸》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述:“提高‘中银大厦’邮资片的身份和价值,则是他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为此,他不择手段,不遗余力。他宣称,今日的‘中银大厦’就是明天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他不仅自己高价收购,还要别人替他收,赚了他不要,赔了他包头。他的目的,就是要造成声势造成一种全新的局面。据说目前流入他手中的‘中银大厦’,已经在八千枚左右。”当年这枚中银错片市场价高达500元。之后的1997年,赵复兴先生作为邮市专业投资人士,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节目中,又多次对市场走势以及中银错片发出精辟的预测和评论。在他的一再鼓动下,这一年,中银错片又上冲到5000元,几乎就是另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可以说,赵复兴先生“片蓝”炒作的创举,为后来的邮市炒作提供了现成的样本。

  严格地说,短线炒作只能敲门砖,当邮市行情这扇沉重的门被敲开之后,要想长久,只有依靠长线投资的运作方式来维系。

 

片蓝”面世十年 邮人魂牵梦萦 2001-8-14 14:04:25转载于《中国证券报》 作者:江兴文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辉煌的邮政史和集邮史,其邮品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可一个国家的珍邮却如凤毛麟角,而新中国珍邮的形成,主要是那些没有经过正式发行、由于种种原因极少流入民间的邮品。《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俗称“片蓝”,就是继“蓝军邮”“一片红”后的又一枚被确认的新中国珍邮,也是文革后二十多年里唯一的一枚。

  “流产”缘于决策失误

  众所周知、该明信片被取消发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产生误会。按惯例,如果邮票设计发现错误,应改版重印或推迟发行,如、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改成《伟大的十月革命》,纪54《世界学联》改成《国际学联》等。而编号为JP22的“中银错片”收回后却改换成了《第三十一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邮资片,编号依然是JP22,形成了两个JP22,错版重号又是两个选题这在世界邮政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流失民间不足一万枚?

  “片蓝”被确认为新中国珍邮已成不争的事实。可究竟珍罕到什么程度?由于至今也没有公布其数量,而有些邮刊小报却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开始是两万七千片,接着就是三万多片,再后来又说是六万、七万最多还有说十万片的。今年《中国集邮》杂志第九期发表刘格文先生的《走进“片蓝”》一文中,首次披露了中国集邮总公司原总经理刘殿杰和当时主管“片蓝”收回工作的国内业务处原处长杨树明先生的口头证实,一个说“片蓝”流失了一万片左右,一个说是九千多枚不到一万片。

  “片蓝”的增值空间

  “中银错片”流失民间不足一万片,而文革期间发行的“片红”流失大约3000多枚,现存世已不足1500枚,两者又时隔20多年,因此“片蓝”的价值永远也赶不上“片红”,但它的增值潜力却远远大于“片红”。在1995年秋季的一次拍卖会上,“片红”成交价为10万元,按此计算,再增值十倍就是100万。而“片蓝”由于受周边经济大环境影响,又从邮市高峰的6000元回落到现在的1700元,如果以此为底部,那么,再增值十倍还不到两万元,这个数字对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是能承受的。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图鉴》2000年最新片已把“中银错片”正式收录其中,纪念邮资明信片定位册中也有了“片蓝”的位置,并把两个JP22同时入选,这就使“中银错片”更加光彩夺目。能否配齐JP22成了封片爱好者们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激发邮品投资者对“片蓝”份额的占有欲。 《片蓝》流出量有据可考 2001-8-14 14:02:31转载于《大江南收藏》 作者: 对于“片蓝”(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的流出量众说纷坛,有的说是几百、几千枚,有的说是上万枚,这些都是邮人的分析和推算。其实“片蓝”的流出量早有结果,只是没有公开公布罢了。实际情况是,原邮电部于1991年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有过一个“通报”,“通报”涉及了“片蓝”的流出量。通报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邮票总公司共发出《中银邮资明信片》817200枚,截止到1990年8月15日止,实收回740793枚,回收率为90.65%”。根据这组数字可以算出,“片蓝”的流出量为76407枚。“通报”对17个省市、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和北京邮票厂能如数退回“片蓝”予以表彰,对另外13个省市邮电管理局和一个计划单列市邮电局的“提前出售‘片蓝’行为给予处罚,处罚标准是:每个单位以两万元为处罚基数,加上欠退枚数按售价100倍的罚款。对邮票总公司的处罚是:按印刷成本的30%(两万一千元)处罚。此后,未见邮电部对此事再次处理,如继续回收“片蓝”等,因此,片蓝的流出量是可信的。

  目前,人们对“片蓝”的市场价格定位议论的也较多。其实,决定“片蓝”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供求关系,存世量只是一个重要条件,许多老纪特的价格不如JT高就是这个道理。 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俗称“中银错片”或“片蓝”,是新中国发行邮票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珍邮”之一。由于其在1991年邮市行情中的飞升,而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并在邮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寻“错”热,成为中国邮市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段精彩记录。

  “片蓝”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因“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的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而被取消发行,当时有关方面对已经下发到各局的货源采取了紧急收回措施,但终因各种原因使得尚有万余枚流入社会。在对该片实施了收回措施后,其市场价格一直停留在30~50元/枚之间,直到1991年邮市行情爆发,才因闪烁金光而显示出其内在潜力与价值。这只是反映出其本身一个点的表象,更重要的则是引发出了一个面的连锁效应——人们对“问题”邮品价值的重视、重新认识与追求。

  有了“片蓝”的示范效应,人们开始对所发行的各种新邮实行地毯式搜索,逐版查找可能出现的“错误”,犹如大海捞针一样力图去发现“新大陆”,从而达到“淘金”的目的。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与不断“努力”,终于“挖掘”出了下列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邮品: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组》第三枚20分“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主图设计中化学方程式的错误、J174《邮联三大》M中“第”字的两种不同版形、《红军邮》不通齿版式左下角第一枚“漏色”、1998—4《中国人民警察》的6个手指等多处设计错误、大、小玫瑰片的英文拼写问题等,可谓“收获”颇丰,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品种能够纳入“珍邮”的范畴。

  客观地说,并不是因某个邮品在设计中出现局部失误就能称之为“珍邮”的,这种评判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行方决定的,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取得官方认可。从上述“问题”品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国家发行部门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错”品,只能够属于趣味性或变体性邮品性质。事实上,人们找“错”的这种行为心态,既说明了“中银错片”强大的影响力,也揭示了人们力图通过捷径走向致富成功之路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了目前邮票发行存在的随意性较强“问题”。

 



收集有关《月》《雪》的专题

主集集邮文献,JP、JF首日实寄,邮资门票、马飞门票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孙建军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928 积分:2678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03/8/26 14:34:4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5/13 20:47:21 [只看该作者]

对比了一下,我的应该是真品。哈哈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14200湖南省华容县道路运输管理所  孙建军  (收)

QQ285988438(邮友专用)

主集JP1-31的错变体及各种特殊使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