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具有参考意义,看一下吧
“邮政用品”的概念及其组集的几个问题
一、从张林侠先生的《“邮政用品”词辨》一文说起
贵报今年第2期刊发了张先生的这篇大作之后在集邮界又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然而,张先生所说的“邮政用品”是“属邮政专用词”,而我们集邮者所讲的“邮政用品”则是postal stationery 这一英文集邮术语汉译,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情!这正像叫“李明”的人很多,张先生总不会将笔者误认作是踢足球的国脚“李明”,或者我们年轻时还是小有点名气的女演员“李明”吧?!
俗语说在哪行要讲那行的话,在集邮圈里讲“齿孔”,谁也不会认为是“牙齿上的窟窿”,而牙医治牙时讲“齿孔”也一定不是在讲邮票上的“齿孔”!所以讨论问题时一定要在同一个范畴内研讨,否则岂不成了“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了吗?!
所以,虽然“邮政”和“集邮”都说“邮政用品”,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则截然不同,这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当然对postal stationery 的汉泽也有不同,例如在台湾被译成“片封简”,而在新加坡则又译为“邮政文具”,笔者早些时候曾极力推荐将其译为“邮资用品”,但是中国,我们大家还是要统一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编译的《国际集邮联合会集邮展览各项规则》一书所确定的译文——“邮政用品”上来!
就是对postal stationery (邮政用品)(中国)邮政当局与集邮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认识。邮政当局将它们(种)放在“邮资凭证”(属)中去定义。如表1所述:
一、邮件纳费标志
(1)邮资凭证
1、邮票
2、邮政用品(Postal Stationery)
① 邮资信封
② 邮资明信片
③ 邮资邮简
3、邮资机打印的邮资符志
(2)证明邮资已付的戳记
(以上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第16条和第1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实施细则》第26条)
而集邮者则将其纳入如下表2系统内去定义:
一、(适用)邮品
(1)票品
1、邮资邮票
a)邮票
b)邮政用品
① 邮资信封
② 邮资明信片
③ 邮资邮简
2、印花(税票)
(2)复合邮品(略)
(参见《集邮》2000年第12期第32页)
说到这儿,再回头来回答张文中的问题“何来的马尔雷迪邮政用品?”
张先生认为:“将‘马尔雷迪邮资封’称作‘马尔雷迪邮政用品’是个"笑话”,其实不然!由于有“马尔雷迪邮资封”和“马尔雷迪邮简”两种形式的“马尔雷迪邮政用品”存在,所以在讲“马尔雷迪邮政用品”时往往即包括“封”,也包括“简”,它是这二者总称。同时,按照上述系统往上称谓也都是可以,那就要看什么范围里讲了。例如一位男姓任教授的博士,可称“教授”,亦可称“先生”或“博士”甚至他父母还可称其为“吾儿”,这没有什么好“笑”的!“至于,在一些介绍具体封片简的文章中,……在其名称之后再加上‘邮政用品’四字可不一定就是“多余”的,因为有的“封片简”绝对不是“邮政用品”!加上这四个字强调一下它们的属性又有何不可呢?!
二、什么是“邮政用品”?
在上述《集邮展览各项规则》一书中给它下了一个“传统定义”:“邮政用品由邮品组成,这类邮品上带有经正式批准预先印上的邮票图案,或分级标识或说明文字,用以表明特定面值的邮资或相关的邮政业务资费已预付过了。”
对此,大家已经有一定的认识。笔者想换一个角度,将其纳入上述表2系统中,按照它们的“属种关系”来定义或者说界定一下“邮政用品”这一概念,以便读者能进一步从逻辑关系上摆正“邮政用品”的位置。笔者试着将表2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如下:
1、(适用)邮品(Appropriate philatelic item):是由相应的政府部门或邮政机构(或者在其监督或控制下由其他单位)发行(含计划发行或准备发行过程中产生)的或认可作为某种资费或者等同货币或金融信用有效来对待的,以及它们或者其他单位或个人按照相关的规章在实际业务中应用过的那些(适用)集邮素材(适于在FIP竞赛性展品中使用的集邮素材)。
2、票品(Issue):是预印有或压印有邮票图案、分级标织或说明文字的,发行后可以其特定的面值或者有关的标识或文字在使用时表明相关的邮政业务资费(或者他资费)或者税收或服务费全部或局部已付过了免费或应补收;或者表明金融信用或等同货币的那些(适用)邮品。
3、邮资票品(postage issue):为了传递邮件或其他邮政通讯目的(或相毗连的其他业务)而由政府、地方或私人邮政机构或由其委托或授权而发行(含计划发行或在准备发行过程中产生)的那些票品。
4、邮政用品(postal stationery):是其上预留有书写空间供使用者书写后就可以直接寄递或用于某项邮政业务(或相毗连的业务)的那些较大型的邮资票品。
也就是说,在“邮资票品”当中“邮政用品”与“邮票”之间的“种差”(其固有属性)就在于邮票使用时还必须有另外的载体供其贴用,而“邮政用品”则是两者合为一体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另外在邮票上进行书写后它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被注销了),而邮政用品上却留有可供使用者书写的空间。简言之,“邮政用品”就是其上印有“邮资图(impression)”(包括邮票图案,分级标识和说明文字)的那些东西,一般它比邮票要大些。
以上研究的是“邮政用品”的内涵,至于其外延到底包含些什么,在《集邮展览项规则》一书的第46页和第48页至50页上已讲得十分具体了,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言了。
三、关于编组一部竞赛性展品的几个问题。
邮政用品类展品一般只能用邮政用品作为素材来编组,除非其选题涉及到了相关国家的第1枚邮政用品时可能会利用某些史前的素材。参展者可以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来自由地构筑和拓展一部展品,但他必须将其构思,题目及其涉及的范围、纲要等清楚地表述在前言页上。
虽然上述原则是可行的,但是《规则》还是在其第3条“展品组成原则”中为参展者提供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构筑展品的指导,从而使之不走或少走弯路(参见《集邮展览各项规则》第45至46页和第50至51页)。
当参展者按照《规则》第3条的要求选定了一个题目及研究范围(如时域、地域、邮政用品的类型等)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什么样的素材入组展品。
一部竞赛性展品(Exhibit)中所展出的素材,应该是从参展者的邮集(Collection)(藏品集)中精选出来的,对素材的优选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品相上乘:素材的品相完美是入组展品的首要条件,但还要考虑到该素材存世最佳品相的情况,不能奢求根本找不到的全品相素材。一件入选展品的素材除要求外在品相好之外,对其内在质量也应给以同样的重视,例如,一枚实寄邮资明信片其注销戳不清,或与邮资图相比歪了、倒了、片尾上的书写文字不够美观等等均属品相不佳之列。总之对于上贴片的素材的品相应优中选优,因为,这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
2、避免集邮品:一般不应展示集邮品,如果展示了应该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展示它。
3、要尽量包含该领域内的一流素材,例如:
①那些目录上标价最高者;
②主要的印刷变体;
③重要的实寄品:包括最早的应用、混合应用、分界线应用、少有的应用(如双明信片中回片的应用),特别孤品的应用等等;
4、要均衡地展示素材:这里所谓的均衡不是对所有相关素材均一视同仁地平均使用力量展示,而是要越多展出上述一流素材就越“均衡”,对于那些集邮价值不大的素材只要有代表性的展示一二就可以了。
当一部展品的素材选定之后就要进入展品的制做阶段了,此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前言页的制作。
《规则》要求一部邮政用品展品必须要有前言页,通过它不但要能使观众很容易地看懂这部展品,而且还要告诉评审员该展品应该展示哪些东西,或不展示哪些东西,共中包含了什么重要的集邮素材或者学习或研究。从而使评审员能在没有见到展品之前就能对其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并能使他在具体评审时不会遗漏参展者希望他能看见的东西。由于报名参加世界邮展的展品都要提前将其前言页的复印件送到相关的评审员手中,因此做好前言页对参展者获奖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那么,前言页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1、展品的题目:要直截了当,它所表述的概念应该十分明确,不能含混不清。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个副标题来进一步明确或限制题目的内涵和外延,但如果它仅仅是对题目的文学修饰那就没有必要了。有时题目太长,要译成英文就更长,往往起不到一目了然的作用,此时可以利用副标题将其改变一下,例如:《旧币面值的天安门图邮政用品》可改写为: 天安门图邮政用品——旧币面值时期(1949-1955)
2、主题的拓展:有些前言页中往往用了许多笔墨去讲述背景材料,如果它们对深化主题没有太大的影响就可略去。而对于进一步拓展主题,特别是对其特点的阐明则是必须的,加在该领域的素材特点,它们在集邮方面有哪些突出的贡献等,均要一一加以说明。
3、纲要的构筑:可以采用任何形式,但不能使之成为一个流水账式的“目录”,而是要着力表现出一部展品的有机构成,例如,应该浓墨重彩之处其贴片数一定要多,反之需轻描淡写的地方则不应占用过多的贴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所展出的重点素材或学习,特别是个人独特的研究来构筑纲要,有时还可利用相关邮资图剪片、图表、地图等来增加一些直观的效果,但不要专门列出“珍品目录”。
4、参考文献:现在越来越多的评审员重视在前言页中是否列出了一个重要参考文献的简目,特别是如果参展者在该选题方面有自己的专著进就更不能缺少,因为它会对评审员在“知识和学习与研究”上的评审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是将其用最小号的字体放在前言页的最下端。
以上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说的也只是个人的看法和认识,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以求共同提高。 (《集邮报》李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