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资封片简论坛集邮收藏综合讨论区【集邮文献与文摘】--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 文献集邮 后继有人


  共有739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文献集邮 后继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张三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猴票 帖子:6943 积分:769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6/15 8:39:48
文献集邮 后继有人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14 15:39:43 [只看该作者]

我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集邮以后,便开始对集邮报刊关注。当时集邮协会的报纸多一点,相当一部分是打印油印的,后来个人的集邮刊物出来了,手写刻蜡纸印的不少,质量上乘的并不多。著名残疾人孙熙出的《邮熙》、江苏程洁先生的《港台邮讯》等,长期都是手写刻印,孙熙擅长美工,刻印得很认真,程洁的刊则是请刻字社专人刻印的,质量都较高,20余年过去了,拿出来看,还是很清晰的。郑军1992年6月30日创刊的《邮学论丛》,除刊头印得不大清晰外,其余6版都不错。该刊印数只有200份,文字全部是手写的,属于较早的个人刊了。他若能回忆一下创刊经过,想必是很有意思的。
   我自己也办过一份《集邮一得》的16开4版小刊,只发表我自己的邮文与交流信息,没有邮品售目,每期不到100份,打字太贵,一张纸要10元,还要四处邮寄,交换邮刊。出到8期时,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民刊之一。后来工作忙碌,十来期后停办了。但花高价求人打印之事刺激了我,从1993年起,我就在单位四通打字机上学习打字,五笔打了不到一个月,记不住,改成拼音,成了单位第一个不求打字员的研究人员。后来领导以我为榜样,号召大家都学习打字,5年以后,打字员的岗位没有了。而我自己在1994年就买了一台486计算机,花去1万多元,使我打出了几千篇邮文,发表在海内外报刊上。2000年,因为儿子读大三要毕业设计,换了一台奔三电脑,486光荣下岗。我开始在网上发稿。写作勤奋,发的多,寄来的样报也多,我都堆在床底下,书柜中,估计有数千份。偶尔清理一下,想在小报上查资料,那简直比登山还难。只得让它们长期睡觉,作为收藏品。
   这次快乐网论坛搞5元竞卖,我着实清理了几天,只找出40来份创刊号,最有趣的找出了王建平和郑军二位年轻的文献迷的创刊号,均被他们收回去了。有些创刊号,我要扫图后,记录描写一番,作为邮史留存。民刊记录着中国近20多年邮市的起落史,表现了官方邮史无法顾及的一面,真实的一面,函购邮品价格的变化,也是集邮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原始记录,谁能尽可能全面地占有民刊资料,谁就有当邮坛经济学家、邮史学家的资本,但是,他必须有马克思那样钻研和写作的水平。堂堂的国家邮票博物馆或全国集邮联、省市级、国家级图书馆,均不收藏民间邮刊,他们总有一天会后悔莫及。
   我今年57岁,在武汉专题集邮者联谊会以及武钢民主同盟组织中,属于老人中的年轻人,对于集邮文献的收集与研究,包括对签名邮书的收藏,一直热情不减。对于民刊,有过几篇研究文章,如今对文献研究转入新阶段,所以尽管舍不得与我同住十多年的老伙伴,但还是觉得让年轻的、更有研究水平的、更有集中民刊决心的人来接手这些文献为好。集邮界有句格言:聚而不散,留启后人。我们的民刊,被新加坡冯锦廉先生、被台湾的一些集邮家大肆“收刮”,批量的已经不多,我愿意我的收藏,仍然留在大陆,永聚不散。一个人的数十年积聚,批卖不了几百元,买房子买不到一个平方米,可是,集邮家对集邮事业的执着,对未来的希望,对历史的保存,能够用金钱计算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