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集邮家的称呼,对许恩浩而言,是名副其实的。你想想看,在浩浩荡荡
的集邮大军中,有多少人能几十年如一日,不改自己的初衷,专注于邮票的收
藏和研究,而许恩浩是做到了。据粗略估计,在上海几十万集邮爱好者中,能
持之以恒这么多年单集邮的肯定有,也不会少,但能像许恩浩那样,既集邮又
研究的,不能说没有第二人,但绝对是凤毛麟角。况且要达到方寸之地任驰骋
的境界,又非一二日之功。
在一个上海60年一遇的高温天,笔者登门造访了许恩浩。这是一幢位于虹
口区、建造于三十年代的日式公寓,许恩浩的家就在三楼。在一个既像走廊,
又像餐厅,而又被许恩浩当作书房的空间,许恩浩向我展示了他的一本本邮集
和他剪贴而成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篇集邮文章,从他的谈吐中,我的感
觉告诉我,他对老集邮家的称呼,还是挺满意的。因为这个称号是1999年3月
他参加上海市第二届集邮节"老集邮家成果展"时封他的,也可看作是对他"老
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褒奖。许恩浩的集邮史可追溯到1946年,那时他刚满16岁,在读高中一年级。
1949年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去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但他集邮出成绩,是在
他1986年离休后,用他的话来说,是"重新拾起了我唯一的业余爱好--集邮,
并且走上成功之路。"许恩浩的集邮,与一般人不同,他不是"抓到篮里就是
菜",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财力有所侧重,专攻航天邮票的收集,并有所研
究。他认为,航天技术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尖端科学水平,非常值得通过邮集向
人们作介绍。于是,他利用自己在部队当过兵的优势,与军事题材邮票结下不
解之缘。刚起步时,他走的是一条捷径,通过部队战友的各种关系,收集世界
各国发行的航天邮票和相关纪念封。尽管收集这类邮品有着一定的难度,但对
许恩浩来说,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下,道路就显得比较平坦。换句话说,也
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这其中更少不了挚着追求的精神,他是把这项被
别人看来很普通的集邮活动,在当作自己后半生的一份事业来做,那么他那股
认真的劲和钻研的劲,就自不待言了。10多年前,许恩浩为了提高航天邮集的
权威性和可看性,还贸然写信给时任国防部长的老首长张爱萍将军求援。令他
喜出望外的是,没隔多久,张爱萍就寄来了贴有航天邮票的实寄封和给他的亲
笔信,这给他的鼓舞和支持是巨大的,也坚定了他决意要在集邮事业上有所成
就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心血浇灌,许恩浩以《空间探测》为
名的专题航天邮集,终于在1986年与大家见面了,并引起社会上很好的反响,
为他日后参展获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之所以说是基础,是因为集邮无止境
,邮集的质量也无止境。当《空间探测》在1986年上海市第二届邮展上重新露
面时,集邮家唐无忌便向许恩浩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建议他把这部专题类邮集
加工改造为航天类邮集。虽然这个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难度却很大。
许恩浩说,一是邮品资源匮乏,二是价格昂贵。航天类邮集要求以航天发射封
(回收封)和太空封组成,这种封当时在国内少则数十元,一般在数百元,档
次高一点的得在千元以上,而且在国内邮票市场上还难以见到。至于珍罕品,
则花1万美元也别想轻易到手。组编一部航天类邮集,按80张贴片计算,这类
封至少要一百五六十枚。而航天邮票和相关纪念封,则一枚也不能用。正由于
这个原因,我国集邮在复苏的最初10年内,无论是全国邮展还是上海市邮展,
航天类邮集一直是FIP所规定的8个大类中的空白。但作为一位共产党员,越是
困难越要顶着困难上,这倒并非高调,而是许恩浩的肺腑之言。接着他又向一
个新的高峰开始攀登。尽管这场战斗更为艰难,许多邮品国内没有,只能通过
邮友从国外购进。但许恩浩认准的路,从不轻言放弃。经过四年努力,他终于
编成了仍以《空间探测》为名的航天类邮集,并在1993年全国邮展中获银奖,
成为当时参展的三部航天邮集中的一部,共同填补了国家的空白。之后,一系
列荣誉接踵而来,1993年荣获第一届东亚运动会邮展镀金奖,1996年荣获全国
职工邮展镀金奖,他还先后获得上海市集邮协会集邮个人先进和中华全国集邮
联合会集邮个人先进。1999年9月由许恩浩撰写的、以《空间探测》为蓝本的
《邮票上的航天器》一书,在学林出版社正式出版,张爱萍为他亲自题写书名
。该书还在2001年南京举行的全国邮展上,获得集邮文献类镀银奖。在离休后
的近20年里,他还先后担任中国航天邮友联谊会常务理事兼学术组负责人、上
海市集邮协会邮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化工集邮协会荣誉理事等职,为群
众性邮展工作的开展,发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许恩浩与其他一般集邮人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他是两条腿走路。如上所
述,他在收藏专题邮品的同时,还进行学术研究,写出各种知识性文章,发表
于报刊杂志上。自从1984年他写了第一篇《集邮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园地》,被
广东《集邮家》杂志头版头条刊登,接着被北京《集邮》杂志转载后,一发而
不可收。10多年来,他在《集邮》《集邮通讯》《上海集邮》《上海邮电报》
《集邮家》《东方集邮报》《化工邮苑》《新民晚报》等报刊上发表邮文
300余篇,字数近50万。其中《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东归记》一文在1991年被
评为全国邮电报副刊集邮类二等奖,另外还多次为基层邮协讲授集邮知识。
许恩浩对集邮的偏爱,也感染了妻子。在他的影响下,老爱人对他也很支
持,比如在集航天专题时,他集到了大量的前苏联邮票,所有俄文全由老爱人
帮忙翻译,因为在50年代她曾多年担任前苏联专家的翻译。真是"军功章"里有
我一半,也有她的一半。说到将来,许恩浩充满激情地说:"我将继续发扬军
大精神,在我有生之年学到老,集到老,使我的邮集精益求精;同时努力耕耘
,撰写出更高质量的邮文,为国家争取更大的光荣。"最近他正在整理他的第
二部书稿《二战风云录--邮票上的故事》,打算于2005年二战胜利60周年时,
奉献给集邮界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