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票”,是指一套邮票中收集难度最大的一枚或数枚邮票,其价值远远高于一套中其它几枚,并占整套票中价格的绝大部分。由于发行量、人为消耗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发行的邮票中,有相当多的套票存在着“筋票”现象,而这些“筋票”的有无、品相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集邮者的收藏水平。
笔者最早开始集邮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收集JT票开始的,那时生活在偏僻的山区,自己还是一个学生,除了偶尔购买新票外,更多的精力是用在了收集信销票上。在收集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一些邮票是有收集难度的,它们并不一定是高面值邮票,相反有时一些低面值的邮票更难收集,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的“筋票”。如J8 “第四个五年计划”,一套16枚,面值均为8分,发行量都是800万,可16-13“牧区小学”和16-16“商业”两枚就很难收集,直到有一天喜出望外地收集到了这两枚票,才算是大功告成,这套信销票也就集齐了,而那种经过自己不懈努力得到的喜悦和收获是当下集邮体会不到的了。又比如:T45“京剧脸谱”邮票中的8-2“李逵”(面值4分、发行量1000万)和T69“红楼梦”邮票中的12-11“可卿春困”(面值40分、发行量250万)都是“筋票”,对此我是牵肠挂肚,朝思暮想,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购买邮票公司出售的信销袋票和与人交换等方式,我又成功地收集全了这两套邮票的信销票。其实,那时邮票的发行量并不少,主要是一套邮票中几枚邮票的发行量差别很大,低面值的上千万是稀松平常之事,而高面值的则控制在300万以下;另一方面邮票通过邮政窗口销售,通信使用消耗大,因此也成就了这些“筋票”。目前,上述提到的三套邮票中的“筋票”,其价格分别是J8“第四个五年计划”的95%、T45“京剧脸谱”的67%和T69“红楼梦”的56%,可见“筋票”的分量。
多年来“筋票”的消失,是伴随着邮票的发行量增加和通信消耗量的减少而消失的。随着
20世纪
80年代末邮票发行量的增加,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的几次超量扩容,即使一套邮票中几枚邮票的发行量有所差别,那也由于基数大,而无“筋票”可言。今年邮票的版式采用的是大小版合二为一,像“西气东输”和“台湾古迹”这样的套票小版张,一套票中高低面值邮票的发行量都是一样。而“杨家埠年画”、“玉兰花”、“绘画作品”和“向海”这样多版式小版票,虽然各枚邮票的发行量有区别,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想要产生“筋票”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怀念“筋票”,不仅仅是怀念自己那寻觅与收获的青涩岁月,更是怀念那样一种执著集邮的纯粹和本真,与此同时,也期待着今后新邮中“筋票”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