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附录:各伪政权的邮资明信片历史在每个转角处都留下了鲜明的戳记。
1932年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满洲国”政府宣告成立。
1932年7月,伪满洲国邮政始发邮票与邮资明信片。
1937年“7.7”事变之时,日军大举侵入关内,华北沦陷区的伪政权在北平设立“华北邮政总局”。
1941年,华北邮政总局始发邮资片。
由此可以得知,在漫长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1932-1945年)中,伪满洲国、伪蒙疆政权、伪华北政权、南京的伪国民政府以及伪粤区的邮政机构均发行了邮资明信片。其中邮政机构延续时间较长、发行邮资明信片数量较多且形成系列、印制质量居上的,当属伪满邮资片。
上述5个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苟存的伪邮政机构,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均告瓦解。留世的不同时期明信片,分别向今人述说了那段被强权奴役的邮政历史。
1.伪满洲国的邮资明信片如上所述,1932年3月12日伪满洲国成立。它的诞生背景,使中国人民蒙羞,因此,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不予承认,中华邮政也理所当然地继续在东北营业。
是年4月,伪满政府秉承日本侵略军旨意,强行接管中华邮政。1932年7月24日,中华邮政被迫在东北停业。
1932年7月26日,伪满邮政始发邮票与邮资片。明信片的邮资图取自普通邮票图———辽阳白塔(图1),此图由日本人吉田丰设计。与此同时,日本国内所使用的风景图普通邮票的设计,也出自该人手笔。
伪满邮政邮资片由日本内阁印刷局印制,邮资图和标头均印有“满洲国邮政”字样。除了武装占领土地以外,一国对另一国的文化侵略,就这样所向披靡。一个由侵略者枪口监控的政府,在放弃主权的同时,甚至放弃了邮票、邮政用品设计印制发行的权限,相比而言,此等“放弃”,自比当初的大清邮政还要来得屈辱。
伪满的普通邮资片从1932年到1945年共印了12版(不含三次加盖改值),这些邮资片的片形有横片也有竖片;形式上有单片也有双片,还有2套美术邮资片。
明信片的邮资图大多取自同期使用的普通邮票,除辽阳白塔外,还有兰花“国徽”图、伪满国务院大楼、运大豆的马车、菊花图等。
令人愤懑的是,第六版邮资片上竟印有中、日文字标语,诸如“强国安邦武士心”、“民族协和”、“护国英灵举国感仰”……以粉饰太平,宣扬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当然,这些喧嚣一时、妄图奴化东北人民的口号,非但未能使“满洲国”“王道昌隆”,反而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1941年发行的美术邮资片,全套15枚,邮资图为运大豆的马车,面值2分。背面的图画是当时拍摄的人文风光照片,如辽阳白塔(图2)、蒙古少女和蒙古包、喇嘛跳神、长春大同大街等。这些写实的图画,留下了19世纪30年代末期中国东北风物民情的一瞬。1944年又发行一套,全套10枚的图画从第一套中所筛选,但正面则加印了“国务院大楼”邮资图,面值为2分加1分。
在伪满的邮资片中,有一套2枚的“通邮”邮资片,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行的,它折射出中“满”通邮的历史一幕。
1932年7月24日中华邮政在东北停业后,全体邮政员工撤回关内,自此关内外亲友、商贸通信被隔绝,国脉切断,民怨四起。
此时日本关东军向南京政府提出,就中“满”通邮问题进行谈判,借此取得中国政府对“满洲国”的认可,但南京政府予以拒绝。事隔一年多,通邮呼声愈加强烈,最后日本关东军与南京政府商定,由日本军方出面与中国政府谈判。
日本关东军方面参加谈判的首席代表暨“满洲国”交通部邮务司司长藤原保明,尽管侵略者虎视眈眈,气焰甚嚣,但中方代表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了几项协议,其中一条是“满洲国”寄关内的邮件所贴的邮票上不能带有“满洲国”字样。
1935年1月1日伪满发行一套4枚的通邮邮票和2枚邮资明信片,邮资图为伪满的兰花“国徽”(图3),其设计者是日本人大矢博三。明信片和邮资图上虽然没有“满洲国”字样,但“国徽”可代表国家,兰花“国徽”两侧的谷物表示社稷,也象征国家,可见日本军国主义在玩弄回避“满洲国”的文字游戏中,仍旧昭然明示着灭我中华的野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