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又称作“叙事性”,它是当代专题邮集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专题集邮界高度关注的话题。目前许多人认为,“故事性”就是讲故事,就是利用邮品“讲一个故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笔者以为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因为任何片面的理解,都会造成集邮者认识上的狭隘或者盲目,导致邮集创作出现失误。
从辞书上看“故事性”一词的含义
《中国集邮大辞典》是全国集邮联主持编写的国内最具权威性的集邮工具书,其中,“叙事性集邮”词条对应的英文是narrational philately,这就意味着,我们平常所讲的“故事性”及“叙事性”就是narrational一词。在英语中,narrational为形容词,其名词形态是narration,或者narrative。我们知道,名词和形容词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名词表达本质或本性上的概念,是一种基本含义;形容词不是定义,表达的是形式上的、外在的特征。比如“花一样美”是在形容外表而决不是在说“花”本身。再如名词book,用于形容词时意为“书本的、书生的、书卷气的”等。英语的“故事”通常用story,词义中有真实的和虚伪的如史话或传记、小说传奇、阅历、新闻报道等,范围十分广泛。可见,“故事性”,与“故事”和“讲故事”词性不同,意义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别。
再看《辞海》对“故事”词条的解释:“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叙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联贯性”。这里有个关键词——事件,意味着“故事”首先是“(一个或几个)事件”。按照通常的理解,事件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角色)等要素,要有情节、发行变化过程以及结局,才符合一个故事的特征,所以不会等同于“讲故事”。
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认识“故事性”
1992年出版的《漫话专题集邮》写道:“有人把叙事性集邮比喻为用邮票去讲故事。这种比喻不一定十分贴切,但道出了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用邮票去叙事”,表明这个词是用来打比方的。莫洛里先生在谈到“如何展示素材”时,说“要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示”,告诉我们所谓“讲故事”是一个“形式”,不是真的讲一个故事。许多专题集邮专家包括梁鸿贵先生和陈为乐先生,从没有表达过“故事性就是讲故事”或者类似的观点。由此理解,“故事性”要求专题邮集的处理方式“像故事”,与“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真的“一部邮集要讲一个故事,甚至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个贴片都要讲个小故事,那么从《大象》、《汽车》,到《大洋洲鸟类》,哪个做到了每页贴片都是一个小故事?它们还能够称得上是叙事性邮集的典范作品吗?
陈云同志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里举几个真实的例子:专题邮集《信的故事》在处理中没有讲任何故事,作者杨光是按“准确的邮政知识教材”进行编组,严谨地叙述邮政发展的历史,多次获得邮展高奖;同样由青少年创作的《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运用丰富的想象设计了连贯完整的情节,确实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但几次参展效果很一般,到2001年博美堂杯全国青少年邮展时,这部作品终于彻底地改编为《我是足球》。广东的《第二次革命》邮集,虚构了一位登山者受伤后得到救助以及社会各界关心救治的故事,国际邮展评审员张巍巍先生指出“主观性太强,整个过程都是编的,缺乏客观标准,参加高水平邮展成绩不会乐观”。这些事实说明,片面相信“讲故事”的说法,会导致组集实践走更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客观认识“故事性”的内在要求
作为形容词的“故事性”,其本意不是“故事”。专题邮集的“故事性”,应当在于采用叙事方式来展开(叙述)选题,使之“像一个故事”。在这里,专题语言的运用显然非常重要。1996年4月四位FIP专家在杭州讲学,当时明确解释,“要用讲故事的语言,不要用集邮的语气”。
《大象》作者玛丽安·欧文丝女士是位素负盛名的国际邮展评审员,也是“专题邮集要讲故事”观点的倡导者之一,我们不妨听听她是怎么说的:“我经常告诉参展者……,先把专题说明文字打在或写在空白的纸上,然后按照页码顺序一一贴上,读一读它是否像一个故事,而且意味盎然”。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故事性”的真实内涵并非“讲一个故事”,而是“像一个故事”。
《集邮报》王保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