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22《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邮资明信片,俗称“中银错片”或“片蓝”,是新中国发行邮票中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珍邮”之一。由于其在1991年邮市行情中的飞升,而被人们所重新认识,并在邮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寻“错”热,成为中国邮市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段精彩记录。
“片蓝”原定于1990年5月17日发行,因“香港中银大厦落成纪念”的英文拼写有误,容易令人产生误解而被取消发行,当时有关方面对已经下发到各局的货源采取了紧急收回措施,但终因各种原因使得尚有万余枚流入社会。在对该片实施了收回措施后,其市场价格一直停留在30~50元/枚之间,直到1991年邮市行情爆发,才因闪烁金光而显示出其内在潜力与价值。这只是反映出其本身一个点的表象,更重要的则是引发出了一个面的连锁效应——人们对“问题”邮品价值的重视、重新认识与追求。
有了“片蓝”的示范效应,人们开始对所发行的各种新邮实行地毯式搜索,逐版查找可能出现的“错误”,犹如大海捞针一样力图去发现“新大陆”,从而达到“淘金”的目的。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与不断“努力”,终于“挖掘”出了下列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邮品: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二)组》第三枚20分“化学工业科学家侯德榜”,主图设计中化学方程式的错误、J174《邮联三大》M中“第”字的两种不同版形、《红军邮》不通齿版式左下角第一枚“漏色”、1998—4《中国人民警察》的6个手指等多处设计错误、大、小玫瑰片的英文拼写问题等,可谓“收获”颇丰,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一个品种能够纳入“珍邮”的范畴。
客观地说,并不是因某个邮品在设计中出现局部失误就能称之为“珍邮”的,这种评判的标准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发行方决定的,简单地说就是必须取得官方认可。从上述“问题”品种的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国家发行部门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错”品,只能够属于趣味性或变体性邮品性质。事实上,人们找“错”的这种行为心态,既说明了“中银错片”强大的影响力,也揭示了人们力图通过捷径走向致富成功之路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了目前邮票发行存在的随意性较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