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邮资封片简论坛 (http://cjyzfp.cn.cjl.ren/index.asp) -- 【集邮文献与文摘】--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http://cjyzfp.cn.cjl.ren/list.asp?boardid=33) ---- 辽西专区加盖邮票探源 (http://cjyzfp.cn.cjl.ren/dispbbs.asp?boardid=33&id=6460) |
-- 作者:张三 -- 发布时间:2006/2/14 15:44:29 -- 辽西专区加盖邮票探源 由于编写葫芦岛集邮史的缘故,我们开始了对辽西专区加盖邮票的探源。而我们这篇文章的素材起源,就是柳秉钧先生的一个手钉的折叠式的“附记本”。这个“附记本”是柳先生从1985年8月26日到1986年6月25日间关于东北一些地区邮票情况的散记,如《一种绝大的错误》、《绥中加盖的揣测》等,最主要的还是对辽西专区加盖邮票的论述。 一、产生的背景 辽西专区加盖邮票诞生于1945年9月。当时柳秉钧先生是伪满的绥中县国民高等学校的校长,也是当时集邮界有名的“四邮友”之首。他在“附记本”中写道:1945年9月初,日本投降,祖国光复,共产党首先出关接收失地。由当时的辽西省派人接收绥中县各部门。在接收邮局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没有邮票。没有邮票,就无法通邮。接收绥中县邮局的专员老朱同志,召集包括柳秉钧等留用人员进行研究,决定采取临时应急措施,于是辽西专区加盖邮票便应运而生。 二、名称的采历 经过一番考虑,提出了用伪满邮票加盖的方式;可是加盖什么字样呢?“附记本”中写道:当时想,加盖“中国”,不习惯;加盖苏维埃,不恰当;加盖锦州省,已不存在;加盖辽西省,与当时政局不符,恐被敌人利用。这些也不能表现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出关接收关外第一县的情况。恰好,朱专员来自辽西专区。经研究,加盖辽西专区为最恰当,第一代表辽西省,第二代表西满分局(此系党中央的一处分局)。辽西省是西满分局的一个省,辽西专区是辽西省的一个专区,绥中县归辽西专区管辖。柳先生的这段文字,记录了辽西专区加盖邮票名称的由来。 三、加盖局所 关于在什么地方加盖,柳先生在“附记本”中有两三处谈到此事。作为当事人之一,他肯定地写道:只在绥中县邮局一处,并无其他邮局。当时,绥中县还有山海关东冒城邮局、前卫、前所3处邮局,它们都没有实施加盖。应当注意,如果发现以上各局加盖者,无论何种票面何种字样,均非绥中县局所加盖使用的各种票类。 四、加盖时间 柳先生在公开发表的《“辽西专区”邮票加盖始末》和《关于辽西专区加盖票种类与统计》中,都十分肯定了是1945年9月15日开始加盖的。在“附记本”中写的是“开始加盖在1945年9月以后”。这中间相差10天,想来这是开始确定的大框,后来又进一步推敲所定。 五、使用期限 自八路军接收绥中县,开始加盖邮票以后,局势发展日趋恶化。到11月20日以前,辽西专区加盖邮票就停止使用了。后来经过参与者的多次细致回忆,实际从9月15日开始到11月17日,共计64天。最后停止使用的明显特征是杜聿明进城。对于当时的情景,柳先生写道:11月20日这天晚上,国民党军队杜聿明专车在群众的鼾睡中,停在绥中车站前,而八路军的县政府所有工作人员夜间转移到何处,谁也不知道……随专车而来的邮局局长李文视接收了绥中县邮局。这个邮局地址原在南门外大街下头,后迁到城内八斗街路南。前局内人员除局长王臣外,多数仍留用。开办前,就由秦皇岛局发来大宗孙中山像的各票以及法币50元的孙中山像明信片1种。前局内的辽西专区各票以及未加盖的伪满库存票,李局长接收时一枚无存。至于所使用的辽西专区胶皮戳,无人迫其下落。 六、戳记溯源 被留用的原伪满局长王臣,派人到绥中东街福合魁石印局刻了一个5号宋体铅字仿印的横式胶皮长戳,在伪满邮票上加盖使用。这样,共产党接收后的绥中邮局就算开始营业了。作为加盖工具的戳记,究竟有几个?是什么样的?40年后的研究者们煞费心思。柳先生在“附记本”中提到戳记有十余处,这里摘录几段: “这回我要溯说辽西专区这个五号宋体铅字的横式胶皮长戳了。这个长戳不是随便使用的戳,乃是大会有人提议临时应急之举,与一般的戳类不同。议决后,只刻一个临时使用加盖。当时绝无第二个这种戳,不可能同时一式两戳……这个事实很有必要再提一次,第一次只刻一个,并未同时刻两个。” “第一个戳是会上议决的,不比一般。加盖时,磨坏了,应当原戳缴回,另外发一个使用。但按当时的政局不能这样办理,因为政治局势关系不可能循规蹈矩去向上级请求的。第一个既是寿终正寝了,再次刻戳不能与第一次相提并论的。在这种情势下,邮局长可以另行再刻一个应变需要,不为违法……锦州市有人去访问王臣,问辽西专区戳的刻制场所,他说:‘在小摊上刻的。’这足以证明第一个会议议决的戳已经不存在。为应付急需,只有再刻一个使用……第二局刻的戳约在九月十五日前后,因为我同八路军一起在查敌伪物资回来后,去邮局加盖时就是用的局刻戳(即第二戳)……王局长说:‘李荫田又借了四个铅字。’这就证实了李天培向锦州宋、曹说‘戳有三个’是真实无错了。” “约在(1945年)九月十八日前后,我去邮局两次加盖几种票。这个戳盖的很清晰。同时,我又加盖了局印在二分风景票面上。这是现在手中所存的一种戳印……可惜的是这个胶皮五号铅字宋体戳和我手中先加盖的戳显然不同。在手中存有也就是当时两次加盖的戳,不一样。四十年后的九月初才被锦州市集邮公司宋玉山等老友发现了。” 七、面值无改 由于八路军接收绥中县时形势紧迫,还来不及商讨函信来往的价值与物价是否相协,只能从方便群众通邮着眼,确定只标明辽西专区加盖邮票这个政治属性即可,而没有改变伪满邮票的面值,故没有刻制面值改动戳。 八、加盖品种 谈到加盖品种,涉及到邮局正式加盖的和私人自己去平面的两情形。 “附记本”中也有记载:“戳刻成后,绥中邮局乃将库存各票能临时使用的,拿出四种先行加盖以应急需。当时,邮局业务只能收发信件,不办理包裹汇兑等业务,所以先加盖各项信件使用的各票。其种类有:1.风景2分,2000枚;2.通邮5分,2000枚;3.特种10分,3200枚;4.特种40分,1520枚。首次4种后,又加1次1角(红)475枚,合计5次4种票面,加盖上规律、数量为9195枚。以上第一次加盖各票种类数量未加盖前即点查清楚,数字正确有据。” “(1945年)9月10日前又加盖1次,有据可凭的加盖如王侣芝的加盖为:1.特种10分,629枚;2.特种10分,619枚;3.风景4分,216枚;4.风景20分,360枚;5.风景石印20分,253枚;6.风景石印30分,418枚;7.风景石印30分,484枚;8.风景石印50分,926枚;9.风景石印10分,189枚;计9种4029枚。航空39分1枚(不知何人)。” “八路军于九月初到绥中暂住时期,我被派去绥中车站一带同八路军张同志搜查敌伪遗留物资计十余天之久……查收完了,我去绥中邮局去盖有‘九一八’事变的普通日戳的明信片和一些风景、通邮、特种各票,同时在通邮五分无国名的票上加盖较多,惜乎火化无存了。” “局内第二次加盖各票:1.风景2分,1879枚;2,风景4分;155枚;3.通邮石印5分,1457枚;4,风景6分,30枚;以上计4种,数量3521枚。” 这三次加盖,“共票类11种,总数量为16808 九、数量难定 上述的加盖数字是可统计的,但有些无法统计。因为共产党接收绥中后,“为了不叫他们受损失,政府允许持票到绥中邮局更换面值相等的各种加盖现行票,以便贴信应用。持票人不欲更换时,允其各人自己持票到局加盖,不限种类与数量。这样办法,邮局除局内加盖使用外,对于外人请求加盖就不能有任何限制了。每天均有不同数量的伪满票到局兑换或自行加盖,这一来无限期,一日之中几乎不断有请求加盖的”。这样,加盖种类与数量就无法统计了。这也是40多年来集邮家们费尽心思所在。 十、票去何方 据一些辽西专区加盖邮票的见证者们的回忆,加盖后使用的邮票多数发往山东、河北及东北地区。而没有立即贴用的加盖票,多数流人绥中“四邮友”王侣芝、赵展清、李天培、柳秉钧之手。除此之外,就是商人。柳秉钧先生在“附记本”中用《这是一篇有用的闲话》来叙述这件事:’有经济眼光的聪明商人,见此机会能不利用吗?手中的大绵羊票(注:指伪满钱)眼看着作废纸……变费为利而且加倍,惹起投机的邮商大肆活动起来。” 十一、票的身份 辽西专区加盖邮票是不是区票?柳先生根据该票产生的背景、发行者和使用范围诸因素与各解放区票相比较认为,辽西专区邮票不是区票,而是全国性邮票。他在“附记本”中写道:“区票是解放区时期所发行的各种邮票,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行的;而辽西专区加盖邮票系抗战胜利后收复失地时临时加盖的伪满票,由接收人员应急加盖的……这种加盖辽西专区四字的邮票可以适用到全中国……解放区的‘区’与接收失地的辽西专区绝无共同之点。”柳先生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有局限性的。他忽视了一点,就是:接收人员的加盖行为,就是代表的解放区共产党政府;接收失地的区,也是一种解放区。所以,辽西专区加盖票,当然是区票。 十二、论争 辽西专区加盖邮票,从诞生以来就引起集邮界的争论。到1985年,为研究的炽热时期。发行的种类、数量、几人戳记、当时是否发布布告等,都是争论的问题。柳先生也是开始执一戳之说,后来在“附记本”中已有超过3个戳的意见。《中国解放区邮票目录》上只承认了6种,而且有个注明:“本组邮票除了上述6种外,加盖于其他票者均未正式发行。”这就是只承认官方加盖而不承认私人请求加盖。可是问题在于,私人请求加盖也是政府允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