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邮资封片简论坛 (http://cjyzfp.cn.cjl.ren/index.asp) -- 【集邮文献与文摘】--与中华集邮文献网合办 (http://cjyzfp.cn.cjl.ren/list.asp?boardid=33) ---- 中国火车邮戳百年沧桑 (http://cjyzfp.cn.cjl.ren/dispbbs.asp?boardid=33&id=1320) |
-- 作者:邮痴 -- 发布时间:2003/8/31 0:16:15 -- 中国火车邮戳百年沧桑 -------------------------------------------------------------------------------- 发表时间:2003-6-15 15:25:12 来源:《集邮报》2003年第16、19期 作者:金喜旺 点击 20 次 2003年4月13日是中国火车邮局创建百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值得纪念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回顾火车邮史,一展各个时期火车邮戳之风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忠实地记录着火车邮政各个时期的历史概况。由于中国邮政历史的特殊性,在中国出现的火车邮戳中大致可分为 “清代”、“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本文将按上述三个时期介绍火车邮戳的款式。 一、清代邮政时期(1888年——1911年) 当1888年10月清海关邮政在天津——大沽间首先利用铁路运邮后的头10几年,火车邮运的形式简单,并未见邮戳使用。那么中国的第一枚火车邮戳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这个问题在孙君毅所著的《清代邮戳志》中称“所见火车邮戳未有早于1903年的”,因为中国出现正式的火车邮局是在1903年《大清邮政局铁路公司互议章程八条》签订之后,所以才有这个结论。不过后来台湾集邮家洪哲英先生在一枚销有无日期的“69津京邮政车” 外双内单双圈戳(图1)寄往德国的实寄封的背面,又发现一枚盖有“天津00 3 20”中英文单线戳以及其它标有“00”年份的中转、落地戳,洪哲英先生由此推断这枚火车邮戳应当是“1900年3月20日”以前启用的。“津京火车邮局”是在1897年6月津京铁路通车后组建的,在申玛思送呈邮政总办的1899年8月份月报中称“我建议在北京至天津的邮车上配备日戳和封志……”,由此可见该“津京邮政车”戳的启用时间在1899年9月至1900年3月20日之间。“69津京邮政车”戳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枚火车邮戳。 因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榆间火车邮运中断,直到1902年10月28日英国才把火车邮政管理权归还中国。火车邮政归属大清邮政局后,1903年4月13日在外务部的主持下签订了《大清邮政局铁路公司互议章程八条》,这个“互议章程”的签订应当看成是中国火车邮局的正式创建。火车邮局创建后,“大清邮政局”委托海关镌刻了一枚中英文单线双圈戳(图2),外圈为英文缩写“I P O——R M S”(全称为“Imperial Post Office---Railway Mail Service”即“帝国邮政局——铁路邮务”)和中文“北京——山海关第三号”,内圈为英文“PeKing-Shanhaikwan No.3” (即“北京——山海关第三号”),无日钉槽。据《清代邮戳志》载,该戳“最早见1903年5月”。这枚戳的款式十分漂亮,集邮界称之“英俊少年”。但它违背了“大清邮政局”规定的“中国邮政应予中国化”的原则,所以这枚戳使用不到一年便“夭折”了。 随后又刻制了几款具有民族风格的木质戳: “二格式长方形戳”(图3):上横格内自右至左书“第三号”(应视为戳号或押运班),下格内“北京至山海关”应是邮路区间。 “长方形戳”(图4):“大清邮政正太邮车”文字简练,无戳号;上方圆圈内有三叶枫片,颇具新意。邮路区间应为石家庄至太原。因石家庄清代由正定府所辖,故标“正”。 “三字戳”(图5):文字比图4更为简练,只有“正至京”三字,表明了是正定至北京的邮路。 “一横三竖格式圆戳”(图6):横格内“第一”应视为戳号或押运班;中竖格内“邮政信车”点明了邮运方式;右、左两侧竖格“由唐山至天津”为邮路。 以上四款戳均体现了“中国化”的原则,但共同一点,均无日钉槽。发现最早设日钉槽的火车邮戳是1906年。 “三格式干支戳”(图7):上格内“大清苏州邮政总局”,首次在戳上注明派押局;中格设日钉槽,由右至左书年、月、日,“丙午”(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这是首次在火车邮戳上出现日期的记载;下格“沪宁铁路”,表明了是上海至南京的火车邮路。这款戳式奠定了中国火车邮戳的基础。 “腰框式干支戳”(图8):上格“京汉”是铁路线名,又省略了“铁路”二字;腰框为日钉槽,“辛亥”(宣统三年)即1911年;下格“第一段”臆测北京至保定或正定的邮路区间,“五”应视为戳号或押运班次。此款戳式是根据1911年5月12日邮政供应处通传第2号规定刻制的统一标准戳。 “干支”戳的出现结束了中国火车邮戳无日期历史。清代火车邮局历尽坎坷,虽仅9年,但为今后中国火车邮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邮政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初期,继续延用清代火车邮戳,历法改以民国纪年。为适应中国加入万国邮联,于1914年(民国三年)9月成立了作为国际邮件交换的具有二等邮局级别的京奉和津浦两个“行动邮局”,英文名“BUREAU AMBULANT”,1919年制定了有关行动邮局和火车邮局的各项规章制度。现将这一时期火车邮戳常见的六种款式分述如下: “腰框式戳”(图9):上格中英文书“火车邮局”“TRAIN OFFICE”,“二”字应是戳号或押运班次;中格“腰框”两边以黑色阔边相衬突出了年、月、日;下格中英文书“京奉”二字,为邮路区间,即北京至奉天(今日的沈阳),中英文戳便于国际间邮件的交流。 (图10)为典型的“三格式”戳,上格以中英文书“行动邮局”,“二”指第二号火车邮局,No.1(2)是指第1号行动邮局中的第2号火车邮局;中格是标年、月、日的日钉槽;下格中英文书“沈平”,即沈阳至北平的邮路区间(1928-1937年、1945-1949年间北京改名为北平)。 “英汉三格式戳”(图11):上格英文书“Ping-Sui(13)”,“13”为戳号或押运班次;中格:用阿拉伯数字标年、月、日;下格中文书“平绥火车”,“十三”同上格“13”意思相同。(平绥为邮路区间,即北平至绥远包头)。这枚戳的款式简练,只标“火车”,省略了“邮局”二字,并用阿拉伯数字标注日期,具有现代火车邮戳的雏形。 “英汉三格式戳”(图12),除日期标法不同外,其余与图11均相同。 “三格式戳”(图13),这枚1947年的戳的款式又恢复到了二十年代的式样,而下格只标铁路线名,“浙赣路”应为邮路区间即浙江杭州至湖南株洲。 “点线单圈三格式戳”(图14),其款式与图13相似,上格的行动邮局是指在1947年邮政总局为改良邮政推出以服务公众的火车邮局,与前述之行动邮局并不相同;“京沪铁路”应为邮路区间,即南京至上海。点线单圈戳的款式在当时也属新颖之列。 在民国的38年间,由于军阀割据,加之日寇入侵等因素,火车邮政虽有发展,但幅度不大,从以上六种火车邮戳款式的背景资料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个时期火车邮政的概况。 三、新中国邮政时期(1949年10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视铁路的发展,自1952年7月成渝铁路正式通车以来的五十年间,全国共建铁路5万多公里,加上建国前的2万公里,全国铁路已达7万余公里。尤其五十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和六十年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形成了中华南北铁路大动脉。铁路的发展给火车邮政的腾飞提供了机遇,从而在六十年代出现了3774公里的乌京和4077公里的沪乌火车邮路,七十年代又开通了3179公里的昆京火车邮路。这三大火车邮路的开通,为我国火车邮运骨架干线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火车邮政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新中国火车邮戳的戳式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恢复阶段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各项工作尚未走向正轨,所以火车邮戳仍沿用“三格式”点线圆戳的款式。在镌刻戳时却一改民国时期自右向左的书写方式,而为自左向右的书写格式,给人们视觉上的舒畅,历法则以公元纪年。现将这个阶段常见的两款戳式表述如下: “三格式点线圆戳”(图15):上格“火车邮局”;中格日钉槽,用汉文数字标注年、月、日,但省略了“年”“日”两字;下格“京绥”是北京至包头的邮路区间,“八”是戳号或押运班次。 “三格式点线圆戳”(图16):上格“济南”是派押局名;中格字钉槽,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月、日,并以“·”代替了年、月、日,左边为植入的字钉“济青”,既表示济南至青岛的邮路区间,也表示是从济南往青岛方向,当其返程时则将该字钉改植为“青济”;下格“火车邮局”,“10”为戳号或押运班次。此款戳与图15比较,多了“济南”派押局名,又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月、日,这是火车邮戳的一大进展。 以上两款戳都是在文字改革之前镌刻的,所以戳面均为繁体字。此时全国铁路只有3万公里,火车邮运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运作的。在这个阶段里火车邮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了有关火车邮运各个环节中的规章制度,调整了各派押局与邮件转运部门的协作关系,这一系列措施为今后火车邮政的发展发挥着促进作用。 2、 发展阶段 随着铁路的不断展筑,火车邮路也在不断地延伸,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与此同时,邮电部于1956年10月30日颁布了“邮业字第52号通知”,决定自1957年1月1日起开始启用“双圈腰框式”邮戳,火车邮局戳亦按此规定刻用。 “双圈腰框式”邮戳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邮政日戳,持续使用了46年之久,至今仍有个别火车邮局(如锦京、通白、金昆等)还在使用,可称久远。“双圈腰框式”邮戳由五个部分组成,而规范型的火车邮戳占其四个部分,布局如(图17)所示: 1上半环内刻有邮路区间(也称戳名),由邮路到发两站各取一字而命之,再加“火车”二字组成戳名,例如“京满火车”表示北京至满洲里的火车邮路,比民国时期戳上的“火车行动邮局”更加简洁明了“火车”邮运的含意。 2上月牙一般为空白。 3中间腰框为日钉槽,一改“三格式”戳用中文数字竖立书写方式,采用阿拉伯数字自左至右书写。并以“·”代替年、月、日三字。 4下月牙为戳号栏。 5下半环刻以派押局名(一般不带“局”字)。 此时文字改革已经启动,大多数戳面出现了简化字,而“车”字当时尚未简化,仍用繁体字。 “双圈腰框式”邮戳基本包括了邮路区间、日期、戳号、派押局四个内容,比“三格式”戳更加科学全面了,戳径一般为25mm左右。 随着火车邮政事业的发展,“双圈腰框式”火车邮戳的款式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趋势,这些戳也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和邮政业务发展的概况。其款式有以下变化: “双文字戳”(图18)。基本与规范戳相同,主要差别有二:一是在下月牙内汉文局名之一侧又用少数民族文字标出局名,故称“双文字”戳;二是戳径为30mm,较普通戳的规格大5mm。 该戳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制度而出现的戳记,现已发现有蒙古、朝鲜、老维吾尔、新维吾尔四种民族文字的火车邮戳。 “机要戳”(图19)。一般在上月牙内标有“机”或“机要”字样。 “机要”戳是根据1957年4月1日国务院的通知精神在全国邮电部门设置的机要通信机构所使用的邮戳。火车邮局在押运机要邮件时就要使用机要火车邮戳。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部份火车邮局均将机普戳合二为一,“机要”戳陆续在火车邮局中停用。 “A”“B”戳(图20)。“A”或“B”字分别置于下半环内“北京”两字间。 八十年代末的北京邮政干线运输局因业务量大而设立了两个押运科,为便于区分两个科的邮戳,1989年7月更换新戳时,分别在戳面上镌刻了“A”或“B”字,以区分押运一、二科的戳记,丰富了火车邮戳的内涵。 “邮政编码式戳”(图21)。将派押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镌刻在下半环内局名之旁。 为提高信函分拣效率,加快投递速度,邮电部在八十年代开始推行邮政编码制度,并于1985年7月27日颁布了邮政编码邮戳的规范,但对火车邮戳不要求刻邮政编码。然而邮政编码在火车邮戳上也时有出现,目前只发现阜阳、张家口、怀化、宝鸡等四个派押局的火车邮戳上刻有邮政编码。因为火车邮局是流动性质的邮局,其邮戳上刻邮政编码,可谓是“画蛇添足”,意义不大。 “局名置上戳”(图22)。将局名置于上半环内。 规范戳的局名设于下半环内,而郑州局于1987年9月镌刻的一批火车邮戳,将局名“郑州”二字刻在了下半环,此类戳有局名“串岗”之嫌,属于不规范之列。 “储墨型戳”(图23)。这种戳具于1990年1月5日率先在南昌局试用,其主要特点是不需另配墨盘、胶垫,将专用印油滴在戳面上,20分钟即可使用,可连续加盖3000次以上。多次加油,重复使用,是戳具革新的一种新的尝试。 此时是中国火车邮政的鼎盛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火车邮路238条,总长约近50万公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种邮路中火车邮路占着主导地位。 3、 调整阶段 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兴起,一些火车邮路逐步地被汽车邮运所取代。就以北京局为例,自1994年1月起,陆续撤消了“京满”、“京二”、“永木”、“京同”、“京巨”、“京津”、“京承”等八条火车邮路。 在调整的基础上,邮电部颁发了(1995)第422号文《关于邮电日戳印模规格与使用管理规定》,此规定对火车邮戳的文字布局也做了相应的变动,戳名(亦称邮路区间)和派押局名称、戳号分别设置于戳面上下两方,而邮戳日钉则置于戳的中间。新型日戳给人们以简洁明快、端庄大方之感。 长春市邮政局派押的火车邮局于1995年10月12日率先启用新型火车邮戳(图24),可谓“捷足先登”。随之国内各地火车邮局相继启用。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局在2002年启用的一些戳将局名“哈尔滨”改成了“哈邮区”(图25),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邮运系统采取了“邮区中心局体制”在火车邮戳上的反映,它准确地记载了邮运系统的改革历史。天津、杭州局又启用了储墨型戳(图26)。 1996年4月在杭京火车邮路的《收发邮件路单》上又出现了电子火车邮戳(图27),这是火车邮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飞跃,其款式与规范戳相同,只是在局名旁多了“押运”二字。而长春局的路单上也出现了“三栏式”方形电子火车邮戳(图28),值得注意的是这枚戳的计时单位精确到“分”。北京局2000年的路单上又出现了“四行式”电子火车邮戳(图28),戳上的圆圈是路单上原有的,故称“四行式”戳。该戳的计时单位已精确到“秒”了,可以说这是自有火车邮戳以来计时单位最精确的戳了。在这个阶段里电子火车邮戳的款式并不统一,自2000年12月以后所见到的电子火车邮戳,其形均为直径28mm~29mm的圆形戳(图30),有了统一规范的趋势。 火车邮戳作为火车邮运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火车邮政发展的历程。随着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新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出现,火车邮运也会逐渐的成为历史。 |